取消编制让多方面临挑战,如何度过转档期、空窗期和阵痛期是关键
在取消高校编制的过程中,政府、高校和教职工都面临诸多挑战。
政府 对于政府来说,一是要改变编制的管理方式,由传统的编制控制变为监督和备案;二是对于高校拨款方式的改革,取消编制并不意味着对于高校的 财政拨款要减少,随着教育经费的增加,对于高校的拨款也要持续增长。之所以要保留高校的事业单位性质,主要是因为高校的公益属性,不能实施市场化和产业 化,还需由财政进行拨款。拨款方式要由传统的按编制“人头”拨付,改为综合经费核算办法和拨付标准,拨款标准要考虑学科专业性质、人才培养的数量与类型,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综合因素,而与教职工规模没有多大关系。三是要解决政策空窗期的问题。传统的编制管理附带多种身份属性及福利属性,如北京市政策规 定:提供给事业单位的北京户口指标,只能用于编制内人员,上海市养老保险有关政策规定,超出编制限额的人员不能按照事业单位职工退休,诸如此类的政策规定 为编制附加了更大价值。在取消编制后,新进教职工的户口、养老、社保、医疗等问题如何做出合理的政策规定,需要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文件。
高校 对于高校来说,取消编制管理是高校人事自主权落实的重要方面,可以自主确定人员规模并进行动态调整。权力也意味着责任。一是高校要用人力 资源管理理念取代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在用人体制机制上打破机构和编制的壁垒,加强高校人力资源规划,根据经费拨款条件和劳动力成本自行编制“用人规 模”,不搞“平均主义”和“一刀切”,对于教职工的布局进行结构性调整,将高校所追求的人才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与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激励教 职工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资源的保质和增殖。二是正确处理好有编制的“老人”与无编制的“新人”“编外人员”的薪酬待遇、地位身 份的差异等问题。在当下,高校教师的薪酬待遇并不占优势,很多人去高校工作,更在意高校教师的事业编制身份。如今取消事业编制,如何认识高校教师的地位和 确保教师职业的含金量就值得认真考虑了。三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落实聘任制度。在高校综合改革中,许多高校提出对于教师实施分类管理,即分为教学科研岗、 教学岗、科研岗等。这要求高校实施聘任制,科学有效配置教师人力资源,建立新式劳动分工体系,构建多元化教师队伍。由于不同高校的目标不同,应建立符合自 身特色的人力资源布局和师资队伍结构。同时,教师队伍的多元化意味着教师评价的多样化。实行教师的分类管理,对于不同岗位的教师提供不同职业发展平台和晋 升渠道,实行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教师。不同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历史传统、学科特点、办学特色及自身的条件和组织发展的需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匹配,通过制度设计鼓励竞争,提升教师水平和教师队伍质量。如《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和《北京大 学综合改革方案》均提出了“预聘—长聘”制度。由此给予教师不同的考核标准以及聘用制度,用公平与公正给予教师良好的教学科研的竞争环境。
教职工 对于教职工而言,取消编制管理不会影响教师的薪酬待遇、不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科研、也不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稳定性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质量。 但随着教师分类制度的实施、特别是北大清华等学校的“预聘—长聘”制度,教师的工作环境会有所改变,对教师的职业能力会带来更大挑战,也许教师薪酬的差异 化会加大,高校会逐步建立分类的激励制度,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确立不同的薪酬体系。
总之,取消高校教师编制,符合国家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校办学规律,政策是好政策,关键是在政策实施的转档期、空窗期和 阵痛期,把握好政策实施的节奏和相关政策的配套落实,把政策的正能量充分展现,使其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把政策实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疏解化通,减少 政策实施对于高校教职工队伍建设带来的震荡。
延伸阅读
牵涉高校、公立医院697万人“铁饭碗”
1月15日,在北京举办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工资室主任、研究员何凤秋表示,今 年重点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据了解,全国现在有111万个事业单位,事业编制约3284.4万 名,在职人员2947.3万人,从行业看,教育和卫生占了大头,分别占总数的47.8%、15.7%,其中,高等教育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 年底,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33.57万人;卫生行业若按3284.4万的15.7%计算为463万人,如果高校和公立医院取消编制,将涉及697万 人的“铁饭碗”。
户口、补贴改革将稳步推进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编制是岗位设置、核定收支和财政给予补助的依据,编内人员工作的稳定性和所享受的福利待遇跟编外人员有着不小的差别,其中最 大的“福利”莫过于编制能够解决很多钱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户口。那么,一旦取消编制后,户口、补贴等问题又将怎么管理呢?北京市发布《关于创新事业单位 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提出的做法是:对现有高等学校、公立医院等,逐步创造条件,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对现有编内 人员实行实名统计,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涉及与编制管理相关的财政经费、养老保险、户籍管理、出国交流、住房补贴等,相关部门要准确把握事业单位改革 总体要求,依据有关规定加强管理。目前,在养老保险方面,到去年年底,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经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今年机关事业单位则进入 到实施的阶段,编制内外逐步统一的趋势是明显的,编制内人员“只领不交”的时代成为过去,显而易见,继养老保险之后,户口、补贴等方面的改革也将稳步推 进。
对取消编制的三种意见
目前对高校和公立医院取消编制业界有三种意见。一种是支持,认为高校和公立医院依附在体制之内,固然可以躲避风雨,却也捆住了手脚,很难在管理 方式上与私立高校和私立医院竞争;由于编制是核定的,在用人上没有自主权,发展会受到限制。一种是反对,认为高校本身的编制管理是不可能取消的,否则会乱 套。高校内部如果取消编制管理,对各学院、系没有规模控制和发展规划,就失去了基本的管理规范。当然,还有第三种意见,即改革的初心应该是越改越好,而不 是越改越差,应该充分考虑被改革单位的利益问题,不能是让“有编制的人”向“没编制的人”看齐,而是让“没编制的人”在改革后也和以往“有编制的人”一样 幸福。
(李立国,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