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女院党发〔2017〕13号
各党总支,各部门、各单位:
《山东女子学院“十三五”分规划及核心任务指标分配》已经党委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山东女子学院委员会
2017年7月4日
山东女子学院
师资队伍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学校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暨“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在总结“十二五”师资建设情况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及目标完成情况
1.师资队伍总量及队伍结构情况
“十二五”期间,学校不断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日趋合理。教师队伍达到565人,其中教授53人,副教授155人,副高级以上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4%和42.1%;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6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8%,具有硕士学位43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9.4%(见表1)。
表1 师资队伍总量及结构发展比较一览表
项目 年度 |
教师总数 |
教授 |
副教授 |
副高以上比例 |
博士 |
硕士 |
硕博比 |
2010 |
314 |
14 |
55 |
22.0% |
11 |
210 |
73.4% |
2015 |
565 |
53 |
155 |
36.4% |
67 |
438 |
89.4% |
增加比例 |
79.9% |
278.57% |
181.82% |
14.4% |
509.09% |
108.57% |
16% |
2.高层次人才引进情况
“十二五”期间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6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者16人,博士51人;引进高层次人才总数较“十一五”期末增长286%,博士增长500%。
3.师资队伍培养情况
组织入职培训、提升培训、技能专项培训等不同层次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形式的业务进修。2011年以来3人取得博士学位,25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56人赴国内外大学访学,其中28人赴国外大学访学。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制定修订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规定,遴选培养了15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导师制、校内外督导专家听评课、教研室集体备课等方式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加强双师双能素质培养。学校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参加社会权威机构组织的认证类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外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一线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学校有45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到“十二五”末具有行业任职经历的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28.3%。
4.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情况
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岗位管理、制度建设的调配、激励和保障作用。本着向一线教学、科研的原则完成了首次岗设岗聘和2次校内津贴分配方案修订与实施工作;修订完善人事管理制度21个,其中师资引进与培养工作制度15个。
(二)目前面临的形势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面临的形势
我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新的发展形势。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高速增长、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的新常态,坚持走应用型办学道路,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按照学校地方性、应用型转型发展要求,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博士化、“双师”化、国际化,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全面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教学水平、“双师”素质的提高。
2.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对照建设应用型地方特色名校的要求,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在总量和结构上尚存在一定差距。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双师”“双能”教师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教学素质与研究能力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教师教育与管理方面,岗位管理与绩效管理的机制与措施还不够完善,岗位管理的调控作用和绩效管理的导向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教师教育工作的力度还不够大,教育培养的经费投入需进一步加大,促进教师发展的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
二、“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引进培养并举,围绕建设应用型地方特色名校的奋斗目标,打破束缚人才引进与发展的观念和障碍,构建人才发展的支持体系,完善引人、用人、育人、留人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为建设应用型地方特色名校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为学校人才引进、成长和发展提供空间。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各级领导班子人才工作的责任意识,在全校形成爱人才、兴人才、聚人才、用人才的优良环境。
坚持机制创新。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突破口,完善形成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师资队伍建设活力。
坚持系统推进。学校各职能部门、各院部坚持通力协作,协调处理好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实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推进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的制度建设,协调解决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资金、待遇、条件等方面的问题,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坚持重点突破。根据应用型地方特色名校建设和国际化发展需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强化师资队伍的博士化、国际化、“双师”化发展战略,以重点学科专业和研究领域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带动学校综合实力提升。
三、“十三五”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要求,围绕建设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办学定位,以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优化师资队伍发展环境为保障,以学术骨干、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满足应用型地方特色名校建设发展需要。(各具体指标见附件1、附件2)
(二)具体任务
1.师资队伍规模适度扩大
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和本科院校办学指标要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到2020年一线专任教师保持在550人左右(不含外聘教师),生师比控制在22:1以下。
2.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三五”期间,管理岗和工勤岗控制在教职工总数的20%以内;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左右,优势学科专业教师博士化率达到35%以上;具有国际教育或国外访学经历的专任教师占30%左右;具有企业、行业工作经历或背景的教师占专任教师50%以上。
3.高层次人才数量稳步增长
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0名;每个学科引进和培养带头人2-3人,每个专业培养带头人1—2,争取实现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高校优势学科团队培育计划项目等项目的突破;设立专任教师特聘岗位,选拔、培养、聘用一批特聘岗位专任教师。
四、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规定》《“校外专家流动站”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重点引进教学、科研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以及具有企业行业经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高专任教师的博士化率,重点引进学科专业建设急需的优秀博士。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学缘结构,面向海内外引进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力争实现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重点学科负责人、教学名师、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突破。实施“人才团队引进”计划,通过提供经费支持、优化学术环境、提高人才待遇等措施引进一批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团队,带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坚持以用为本,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加大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力度,明确人才柔性引进与使用的条件、职责、任务、待遇,吸引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参与我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支持校内各二级单位自主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需要。
(二)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建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人事、科研、教务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培训机制,明确相关职能部门、二级院部、专业教研室在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中的责任。积极开发和建设适应不同教师群体培训需要的课程内容,建立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入职培训和教学技能培训等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和完善人才发展政策支持体系,支持教师访学进修,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完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支持政策,各院部制定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支持计划。加大博士学位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资格中的比重,逐步实施40岁以下教师晋升副教授、45岁以下教师晋升教授须具有博士学位的制度。
实施师资发展国际化促进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支持教师海外访学进修,指导教师申请各类留学基金,鼓励教师以国家公派、单位公派、自费等多种方式到海外高水平大学访学交流。加强教师外语培训,提高教师外语应用能力。设立师资发展国际化专项资金,分批次组织教师参加海外访学。建立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人才团队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实施师资发展双师化培养计划。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创新平台,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教师行业进修培训和顶岗轮训工作,提高教师的“双师双能”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对接企业行业需求,组建社会服务团队和高水平智库,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同时增强教师队伍“双师”素质。
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设立特聘教授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待遇标准,选拔培养优势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实施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培养计划,制定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办法,强化职责考核,提高待遇标准,优化工作环境;每个学科选拔3名左右带头人、每个专业选拔1名以上负责人给予重点培养,并从中选拔部分拔尖人才到特聘教授岗位。加快高层次人才团队培养,打破院部界限、专业界限,围绕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领域建设人才团队,提高教师协同创新能力和承接综合性研究项目的能力。继续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加强目标任务考核,培养领军人才和学科专业带头人后备队伍。
(三)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岗位聘用制度改革。以第二次岗设岗聘为契机,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完善竞争择优、能上能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探索设立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为主型教师岗位,明确不同类型岗位职责、任务要求和待遇标准,充分发挥教师特长,激发师资队伍建设活力。
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深化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制度改革,加大国际访学、“双师”素质、博士学位、教学质量等条件在专业技术岗位聘任中的比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突出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坚持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科学制定不同系列、不同类型岗位评聘标准,出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办法,发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导向激励作用。
深化教师分类考核评价改革。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目标任务管理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后的目标任务考核。完善符合各类人才和岗位特点的分类评价方式,坚持业绩、能力、贡献导向,建立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岗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重视评价结果的运用,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优评奖等挂钩。
深化师资队伍管理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责任制,明确学校、职能部门及院部在师资队伍管理方面的职责,逐步扩大院部在引人、用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教师考核评价、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工作考核体系,加强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单位的考核评价,根据考核结果落实相关责任和待遇。
深化绩效工资改革。按照“以岗定薪、优劳优酬”和向高层次人才及教学科研一线岗位倾斜的原则,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办法,逐步提高师资队伍待遇。
(四)师资队伍建设条件保障
提供师资队伍建设经费。学校每年拨付800万元以上专项经费以上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加逐年提高,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每年设立不低于100万的教师国际化培养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教师海外访学研修。设立人才团队建设专项经费,用于高水平人才团队、协同创新中心或智库培育。
开办专题培训班。学校与国内外重点高校联合举办专题培训班,支持教师国内外短期进修培训。
建设优良工作环境。教学行政用房分配向教师倾斜,为符合条件的特聘教授、学科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各类人才提供工作室或实验室。完善以人为本的人才服务机制,关心教师成长和工作需要,完善人才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教师潜心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良条件。
附件:1.2016-2020年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目标核心指标控制标准
2.2016-2020年院部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目标核心指标
附件1
2016-2020年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目标核心指标控制标准
序号 |
控制指标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1 |
专任教师 |
≥500 |
≥520 |
≥530 |
≥540 |
≥550 |
2 |
博士化率(%) |
≥10 |
≥15 |
≥20 |
≥25 |
≥30 |
3 |
学科专业带头人 |
10 |
20 |
30 |
40 |
50 |
5 |
外派国外访学教师占比(%) |
≥5 |
≥10 |
≥15 |
≥20 |
≥25 |
6 |
双师型教师比例 |
30 |
35 |
40 |
45 |
50 |
附件2
2016-2020年院部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目标核心指标
指标 院部 |
博士化率% |
外派访学进修% |
双师型教师% |
高层次人才 引进数额 |
外国语学院 |
≥20 |
≥25 |
40 |
6 |
教育学院 |
≥35 |
≥25 |
50 |
9 |
文化传播学院 |
≥30 |
≥20 |
50 |
4 |
艺术学院 |
≥10 |
≥15 |
50 |
4 |
经济管理学院 |
≥35 |
≥25 |
50 |
3 |
会计学院 |
≥10 |
≥20 |
35 |
3 |
旅游学院 |
≥35 |
≥25 |
50 |
3 |
社会与法学院 |
≥35 |
≥25 |
60 |
6 |
信息技术学院 |
≥30 |
≥25 |
50 |
8 |
基础部 |
≥35 |
≥15 |
50 |
4 |
合计 |
|
|
|
50 |
山东女子学院
专业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结合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一)优势和机遇
1.优势
“十二五”期间,学校按照“规范教学行为、逐步扩大规模、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路,深入实施“质量工程”项目,扎实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1)学科专业建设初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办学定位,遵循“强化优势学科、发展交叉学科,注重特色专业、扶持新兴专业”的原则推进专业建设,逐步形成了整体优化与特色发展相互协调的专业布局。“十二五”期间,新增本科专业19个,新增专科专业2个,新设本科专业方向4个(音乐学下设舞蹈方向、学前教育下设国际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设金融信息方向、视觉传达下设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达到了25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构建了数量比较适当、结构基本合理、专业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
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特色逐渐凸显。“十二五”期间共立项7个校级特色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2011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2013-2015年,分三批完成了对所有本科专业的评估工作,建立了专业建设标准,强化了专业建设的质量意识,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
(2)课程建设进一步强化
“十二五”期间,学校全面开展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工作。立项41门校级精品课程(含重点课程),获批17门省级精品课程。从2012年开始,实施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采取了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积极推进通识必修课教育改革,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通识课程的改革力度。加强校本特色教材建设,以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系列教材为突破,出版了《女性学》、《女性与文学》、《女性与理财》、《女性与婚姻家庭》、《女性与法律》、《女性与礼仪》、《女性营养与健康》以及《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系列教材,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十二五”期间学校新增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项,新增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项,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1项,获批部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立足优势和特色专业,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选修课学分比例,逐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优化了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在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实施“订单式”培养。
(4)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教学改革项目立项与建设工作为抓手,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立项校级教改立项项目58项,获批山东省教改立项项目9项。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项,实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历史突破。
(5)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高
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遴选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强化了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开展讲坛新星、教学能手、教学名师等评选活动,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评选出校级教学名师5人,校级教学能手10人,校级讲坛新星16人,3人获山东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1个团队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团队,7个团队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
(6)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构建了由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等环节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转化制度,组织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推动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努力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建有实验室116间,实验室总面积达到17107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5128.96万元,获批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有实践教学基地168个。学校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26项,省部级奖项264项,其中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实现突破,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为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先后安排45名专职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7)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
学校扎实推进内涵建设,狠抓规范管理。先后修订教学文件68个,涵盖所有的教学环节,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管理与运行制度及质量保障体系。狠抓教学督导、教学制度的严格执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机遇与挑战
1.机遇
根据山东省“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我省将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涉及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检验检测、节能环保服务等产业,培育移动互联、软件开发、动漫创意、数字影像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构建省会城市群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胶东半岛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形成带动我省服务业升级的增长极;坚持拓展内涵、打造品牌、便民优先、引领时尚,发展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休闲旅游、文化体育、医疗健康、家政服务、社会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好客山东”、“仙境海岸”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生活服务需求;推进智慧山东建设,“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以信息化为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根据山东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我校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挑战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我校专业建设在结构布局、条件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专业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末,学校共设有本科专业25个,分别属于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经济学八大学科门类,专业布点较为分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相对不够。从学校的本专科专业比例以及学生比例关系来看,本科专业数量上总体不足,且基本都属于新上专业,专业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个别专业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不够紧密,专业资源相对不足,师资相对短缺。省级优势特色专业数量少,标志性专业建设成果不足。专业负责人制度建立时间比较晚,专业负责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
学校目前办学资源配置较为分散,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专业布局调整、优化机制以及专业退出机制。专业设置和资源配置还存在学院、学科间的壁垒,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长效机制。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深化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需要广泛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大学人才培养理念与先进经验,积极进行学分制改革,努力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4)教学条件建设有待改善
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教学空间等教学资源以及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投入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分级教学、小班授课、“团队学习法”、“内容教学法(CBI)”、“PBL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教学改革项目仍受到教学条件限制,尚待深化。
(5)教学研究有待深入
高层次、有影响的教改项目及教学成果较少,引导教师投入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政策机制尚不完善,教师教研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学校对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经费支持和奖励力度还相对不足。
二、“十三五”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革要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动力,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分层次、分类别地推进专业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的显著提升。
三、“十三五”专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1.总体建设目标
基本完成学科、专业布局,基本建成主干学科专业群和支撑学科专业群。年均新设本科专业2-3个左右,到2020年,建成40个左右本科专业。建成1-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群)”,5个以上专业(方向)达到省内先进水平,1个以上专业(方向)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在校生规模达到13500人以上,争取本科生占比80%以上(见附件1)。
2.具体目标与内容
积极推进专业内涵建设,申报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2个,建成1-2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群)。
扩大课程总量,争取到十三五末,课程总量达到1500门左右,其中,自建通识选修课程60门,现有专业新建课程和新上专业课程建设240门,购买网络课程200门,围绕我校现有主干课程开发并建成30门左右的慕课课程,争取实现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零的突破。推进双语课程建设,每个专业建设双语课程1—2门。
重视实验教学,到2020年新增实验实训室面积20000平方米,新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左右,力争新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2020年校内专任教师人数达到550人左右,博士化率达到30%左右,评选校级教学团队8个,评选校级教学名师4人,争取新入选省级教学名师1人。
深化教学改革,新立项校级教改项目200项左右,力争获批省级教改立项10项以上。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40项,争取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项以上。
(二)主要任务与重大行动
1.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计划
主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以教育学、经济学与管理学、信息科学为基础,构建主干学科专业群;以艺术学、文学和法学为基础,构建支撑学科专业群,形成主干学科专业群与支撑学科专业群有机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对接地方行业企业产业需求,突出特色专业建设,做强以学前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学,做大以工商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学,做精以社会工作为核心的社会学,做实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科学。打造儿童教育服务、老年服务、连锁经营服务、旅游管理与服务、大数据分析等特色方向。
实施专业国际合作计划。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相关学科专业的办学经验,积极推动校内各专业与国外院校优势专业的合作。每个院部至少有一个本科专业与国外高校开展学分互认,通过2+2、3+1联合培养项目,或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建立较科学的专业布局调整、优化机制。以对接企业行业需求为导向,深入分析学科专业办学绩效、专业发展水平、毕业生就业状况、生源报考率报到率等指标,每年公布专业发展报告。开展学科专业发展预警评估和跟踪研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招生计划适时调整专业。
修订完善《山东女子学院专业负责人管理办法》,从任职条件、选拔机制、工作职责、管理考核等多方面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为专业负责人搭建更好地平台,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2.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计划
十三五期间开展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建设计划,以工商管理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为核心申报并建设2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发挥学校办学优势,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优化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紧密对接,加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发展,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提升应用技术研创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批开放式综合实验中心、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中心、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实验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3.基于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计划
坚持社会需求导向,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特色,综合考虑社会发展、学生个人发展和知识发展的需要,对接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体现学分制改革的精神和要求,编制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修订应面向市场,充分调研,紧扣行业准入要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将创新创业理念与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重视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加强对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体优化和系统设计,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4.应用型优质课程建设计划
结合学分制改革的要求,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按照教授承担3-4门、副教授承担2-3门、讲师承担1-2门的标准,鼓励教师优化现有课程、开发新课程,增加网络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到“十三五”末,争取课程总量达到1500门,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条件。做好通识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建设150门左右的通识课程,构建具有女院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学科基础课程内容,重点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充分体现我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水平。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引进、建设优秀慕课课程资源,积极推进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双语课程建设,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授课。
学校每年投入60万元加强课程建设,通过开发新课程、建设核心课程、推进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等方式提高课程数量、质量以及课堂教学质量。各学院要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每年遴选2-3门专业课程,开展优质课程建设。
5.产学研合作育人提升计划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育人工作,进一步强化教师对产学研合作育人的认识,把产学研合作育人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以文科类专业为主的产学研合作育人的规律和形式,广泛开展校地、校企、校际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新增2-3个校企合作专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各专业应积极吸收企业、行业专家担任校外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参加专业建设工作,共同开展专业设置调研论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组织实习实践等。聘请企业人员通过授课、论文指导、实习见习指导、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参与人才培养。在校企共建教学资源方面,各专业应在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继续探索、推进,力争校企共建5个以上实验室,建成一批优质实习基地。在校地校企合作发展方面,各专业应主动联合优质企业,加强横向课题研究,争取来自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的科研经费不低于科研总经费的30%,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学校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6.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提升计划
以科学定位、立足长远、培养创新、注重实践、科学管理为原则,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布局以及学院、专业调整的需要,提升实验实训条件的质量与水平。根据专业实验教学需要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实验(实训)室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力度。加强各类教学平台和教学实验室的统筹协调,整合教学资源,打造以“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商科综合实验实训”、“儿童教育综合实验实训”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的实验中心。建设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管理能力较强、结构合理,能满足现代实验教学和管理需要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实验人员队伍。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实验实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实验室开放共享,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环境。建立实验实训项目化管理制度,加强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确保项目的投资效益。
7.教学质量提升计划
继续开展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以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严格立项标准、注重过程管理、提升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和效果,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每年投入50万元加强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定期发布教改项目指南,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与改革,将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相结合,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以高水平教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推动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大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强化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每年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继续推行教师顶岗实践制度,将教师自愿申请与学校选派相结合,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进行顶岗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十三五末,到企业顶岗实践教师不低于教师总数的20%。
强化制度保障。修订《山东女子学院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山东女子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山东女子学院关于鼓励本科生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制度,明确对学生在论文发表、专利申请以及学科竞赛等方面的要求,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加大激励力度。根据教学质量标准要求,设立“教学质量专项奖励计划”,进一步完善《山东女子学院教学工作奖励及配套办法》,对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材编写、学生指导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职称评聘方面以优先考虑。
提高生源和就业质量。高度重视招生就业工作,进一步提高优质就业率的比例,提升学校整体的生源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通过优秀人才的培养塑造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四、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专业建设是长期性、根本性教学基本建设,要从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办学条件出发,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专业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长远设计,强化任务落实和过程监控。充分发挥教学工作委员会在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中的审议和指导作用,努力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学校职能部门及各学院要做好新专业设置的论证、申报工作和传统专业的改造工作。
(二)加大经费投入
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课程与教材建设的经费使用。支持重点学科专业(重点领域/方向)建设。专业建设经费的使用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讲究实效,专项管理,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
(三)实施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学校每年对各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检查,重点考察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企业行业的需求的适应程度,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专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重视专业评估结果,对于改革力度大、综合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对于教学内容陈旧、办学条件受限、建设成效不佳的专业,限期整改或停止招生。
开展院部教学工作评估,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全面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强化院部内部质量监控,加强环节指导,狠抓落实整改,将质量意识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保院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附件:“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年度指标表
附件
“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年度指标表
序号 |
建设内容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1 |
新上本科专业 |
2 |
3 |
3 |
3 |
3 |
2 |
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
|
1 |
1 |
1 |
3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1 |
4 |
校级教学名师 |
|
1 |
1 |
1 |
1 |
5 |
省级教学名师 |
1 |
6 |
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
|
2 |
2 |
2 |
2 |
7 |
校级教改立项 |
|
50 |
50 |
50 |
50 |
8 |
省级教改立项 |
10 |
9 |
校级教学成果奖 |
|
10 |
10 |
10 |
10 |
10 |
省级教学成果奖 |
4 |
山东女子学院
科研和学科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提升学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实现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暨“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一)优势和机遇
“十二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注重发挥科研对学科专业建设、师资能力发展和社会贡献的重大促进作用,出台了《山东女子学院关于科研奖励的规定》等一系列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实施了成果导向的科研奖励政策,提高了教师和科研人员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实现了重大突破,共承担科研项目815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达到233项,厅局级项目582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科研经费总数达到2383.3万元(见表1);发表学术论文1388篇,其中被SCI、CSSCI、EI、ISSHP、ISTP等收录319篇,全国中文核心358篇;获得各类科研奖励312项,其中省部级奖项68项,厅局级244项;获批专利21项;出版学术专著29部(见表2)。“十二五”期间,学校先后获厅局级及以上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0个,校级学科建设平台基本建成(见表3)。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和山东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的实施,山东省提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教育强省,为山东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山东省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及经济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和国际互联网的深度发展,都将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学校在培养女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科与科研水平方面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表1 “十二五”科研立项(经费)汇总表
年度 类别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总数 |
纵向课题数 |
80 |
115 |
143 |
250 |
227 |
815 |
国家级课题数 |
1 |
2 |
5 |
1 |
|
9 |
省部级课题数 |
29 |
33 |
42 |
73 |
47 |
224 |
厅局级课题数 |
50 |
80 |
96 |
176 |
180 |
582 |
横向课题数 |
7 |
6 |
8 |
1 |
5 |
27 |
科研经费总数 |
262.5万 |
483.3万 |
416万 |
568.25万 |
653.25万 |
2383.3万 |
资助经费 |
64.4万 |
137.2万 |
114.2万 |
106.5万 |
75.4万 |
497.7万 |
横向经费 |
66.99万 |
87万 |
57万 |
5万 |
58.5万 |
274.49万 |
表2 “十二五”科研成果汇总表
年度 类别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总数 |
获奖总数 |
29 |
55 |
52 |
94 |
82 |
312 |
省部级奖 |
14 |
19 |
15 |
16 |
4 |
68 |
厅局级奖 |
15 |
36 |
37 |
78 |
78 |
244 |
论文总数 |
223 |
228 |
364 |
268 |
305 |
1388 |
中文核心 |
65 |
69 |
71 |
82 |
71 |
358 |
各类检索 |
50 |
52 |
47 |
80 |
90 |
319 |
专利 |
|
1 |
3 |
2 |
15 |
21 |
学术出版专著 |
6 |
5 |
7 |
6 |
5 |
29 |
表3 “十二五”学科建设情况汇总表
年度 类别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总数 |
全国人文社科基地 |
|
全国家庭教育(1个) |
全国妇女/性别(1个) |
|
|
2个 |
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 |
“十二五”女性人力资源(1个) |
|
|
山东社科普及(1个) |
女性传统文化(1个) |
3个 |
厅局级人文社科基地 |
省高校平安 校园(1个) |
省妇联家庭教育(1个) |
省高校妇女理论 (1个) |
省女大学生素质、省女性传统文化 (2个) |
|
5个 |
研究生联合培养 |
与山农大 合作培养 |
|
|
|
|
1个 |
校级研究机构 |
18个 |
7个 |
3个 |
|
7个 |
35个 |
校级重点学科 |
3个 |
|
|
|
3个 |
6个 |
校级人文社科基地 |
3个 |
|
|
|
3个 |
6个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3个 |
|
|
|
1个 |
4个 |
校级科研创新团队 |
|
5个 |
|
2个 |
3个 |
10个 |
校级工程技术中心 |
|
|
|
|
2个 |
2个 |
(二)存在问题
学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高层次项目、高水平成果和论文数量偏少,妇女研究优势不够突出;科研创新能力不足,高水平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匮乏,创新团队建设水平不高,协作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协调机制不够健全;产学研合作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校企深度合作有待加强;学科建设水平不高,尚属于起步阶段等。
二、“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妇女事业发展为宗旨,以提升科研水平为目标,以服务教学为中心,以妇女/性别研究为突破口,以高层次科研立项、高水平学术论文、高层次成果获奖为重点,坚持“稳增数量、充实内涵、提高层次、突出特色”的工作方针,加强内涵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团队建设、制度建设、学术道德建设,夯实基础、搭建平台、突出特色,强调应用性研究,推动科研和学科建设上水平、上台阶,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地方特色名校。
三、“十三五”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一)总目标
全面提升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高层次科研立项、高水平学术论文、高层次成果获奖大幅度增加,省部级学科建设平台有较大突破,推进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在优势学科专业启动专业学位硕士点申报和建设工作。
(二)具体目标
1.科研目标
纵向课题:到2020年末,实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零的突破,力争国家级课题10项左右,其中女性研究课题2项;争取教育部等有关部委,以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50项以上,其中女性研究课题20项左右。
科研经费:科研经费逐年提高,到2020年,年度科研总经费达到1000万元以上,人均年科研经费达到1.8万元以上。
横向课题:各学院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课题数量占全部科研课题数量的30%以上,每个本科专业每年有1-2项横向课题,全校来自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经费不低于科研总经费的30%,到2020年,年度横向课题经费达到300万元以上。
学术论文: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工程索引》(E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社会科学与人文会议录索引》(ISSHP)等收录的论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以及在CSSCI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2016年为200篇、2017年为245篇、2018年为305篇、2019年为367篇、2020年为450篇,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70篇左右,其中女性研究核心期刊论文200篇左右;到2020年,年人均核心期刊论文不少于0.67篇。发表有关女性研究和女性教育研究的论文、出版相关专著和教材数量明显增加。
学术专著:出版学术专著30部左右,出版性别研究系列专著、译著15部左右。
科研获奖与专利申请:积极申报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争取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20项以上,其中女性研究成果奖3-5项;争取获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0项左右。
学报建设:按照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求,全面提高学报办刊质量和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办刊特色,打造女性品牌,力争“教育部名栏”,为今后学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见附件1)。
2.学科建设目标
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强化建设校级学科平台,力争建有省部级学科平台。
重点学科:建设校级重点学科3个,强化建设校级重点学科3-4个,力争建有省级重点学科。
重点实验室:建设校级重点实验室3个,强化建设校级重点实验室2-3个。
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校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力争再建3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厅局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
科研创新团队:围绕优势学科建设,积极培育科研创新团队,培养5 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争取建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重点研究领域:在女性教育、社会性别、家庭教育三大领域,组织全校相关研究力量协同攻关,力求在女性教育研究、社会性别研究、学前教育与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等重点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组建10个以上研究团队,各学院/部根据学科特点和科研发展重点,至少组建3个研究团队,至2020年,全校的科研团队达到40个以上(见附件2)。
硕士点建设:“十三五”期间,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争取和有关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以教育学(学前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女性学)、管理学(工商管理)、工学(计算机科学)等为依托,启动专业硕士培育和建设工程。
四、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根据中央和省有关规定,修订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修改科研奖励办法,加大对高层次项目和高水平成果的奖励力度。修改和完善《山东女子学院关于科研项目经费匹配的规定》《山东女子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山东女子学院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山东女子学院校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为提高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提供制度保障。实施科研量化管理,科学制定科研量化办法。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争取实现项目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等环节,以及科研成果申报、成果统计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完善《山东女子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强化学术委员会职能,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在科研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提高课题、成果申报的管理水平。
完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在科研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审等方面,综合考虑科研项目、科研奖励、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专利及其它知识产权、成果应用采纳等方面,实行量化考核办法。制定《院部科研工作考核办法》,修改《山东女子学院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暂行办法》。院部科研工作、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以量化考核结果为主。
(二)加强科研平台管理,推进学科建设
科研平台建设。积极做好“十三五”省部级科研和学科建设平台的申报工作,争取省部级科研和学科建设平台有较大突破。改革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十三五”山东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地等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平台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建立目标任务考核评价机制,培育高层次研究成果。确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方向,加大建设力度,争取新增一批“十三五”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平台。做好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全国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等的建设和验收工作。做好第三批校级学科建设平台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科研特色建设。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加强女性学学科建设。发挥我校优势,整合校内资源,联合校外力量,联合山东省妇联、山东省统计科研所、山东社科院等单位,建立山东省妇女/性别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在性别理论研究、女性人力资源管理、女性文学、女性权益保护等方面形成妇女理论研究特色,产出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开发、建立妇女/性别研究中心数据库和面向全国的女性研究网络数据平台和服务体系。
科研机构建设。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发展需要成立新的科研组织,凸显科研特色,形成科研优势,推动科研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修改和完善《山东女子学院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对现有和新设科研机构实行分级归口管理,建立科研机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设立学校直属科研机构,探索设立专职研究员,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队伍,给予经费支持,实施目标任务合同管理。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积极推进妇女/性别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学前教育研究院、品牌管理与服务研究院、大数据技术支持研究院。
专业群和学科点建设。重点做好学前教育、社会工作、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等本科专业建设群。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鼓励教师到校外兼任研究生导师,积极探索学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有效途径,制定《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学科点建设,积极培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做大以工商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学,做强以学前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学,做精以社会工作为核心的社会学,做实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学科。制定《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实施方案》,实行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负责人制,依据国家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点条件要求,找出薄弱环节,强化建设,补齐短板,全面规划研究方向,对师资队伍、高水平论文、科研项目、科研获奖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实施专业学位硕士点培育工程,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扎实做好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点申报筹备工作。
(三)加强学术交流,推进学术文化建设
举办好各类论坛。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搭建平台。办好“清照讲堂”,将其做成品牌化、专业化、标志化的高标准学术论坛;办好“专家论坛”、“博士论坛”,以启迪思想,交流信息,活跃学校学术氛围。要鼓励广大教师加入各类高层次的学术组织,积极参加国内(境)外学术会议。
举办好学术会议。组织好女性生存与发展,以及其他国内外学术会议,营造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打造学校女性学术会议品牌。承办或主办国内外女性研究学术研讨会不少于2次。校级及以上学科建设平台在建设期内至少要举办一次国内学术会议。
启动女性文化展览馆建设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和省财政经费支持,启动齐鲁女性文化展览馆(或女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论证和建设工作。
优化学术环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规范学术行为,严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制定《山东女子学院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办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学科和学术带头人
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本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带动整体的原则,做好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积极培育省级科研创新团队,促进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三个层次的协调发展,保证整体优势的发挥,实现科研资源的有效整合。完善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引进高层次人才及科研创新团队,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实施科研创新团队目标任务合同管理,培育一批高层次项目和高水平成果。
加强学术骨干培养。制定学科带头人选拔办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国际视野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加强杰出青年人才的培养,培养和造就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做好杰出青年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申报、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大力支持现有省级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建设工作,推动团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预定目标。
加大科研人才引进力度。根据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规划,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学科人才梯队;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大力培养和引进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博士学历的学术骨干,修改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加大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引进,确保科研和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要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管好、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他们多出成果,带动科研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五)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产学研合作。促进学校与企业、其他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人才与技术交流,鼓励与企业、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科研工作,建立研究机构等研发平台,承担科研任务,推进产学研结合,各院部每个本科专业至少有3家产学研合作研究单位,每个本科专业每年至少承担1-2项横向科研项目,加强与产学研合作研究单位的深度合作。加大横向课题的奖励力度,进一步完善《山东女子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山东女子学院产学研合作研究管理办法》。
科技成果转化。加大专利申报力度,积极参加各类标准的制定,积极推进横向课题研究,加强各类研究成果的采纳和应用。加强智库建设,转化智库成果,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决策。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培训,拓展服务地方的广度,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妇女儿童事业的能力。
(六)加大经费投入,为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保障
对彰显学校特色的研究领域或研究项目给予重点倾斜,在重点项目培育、科研团队建设、高质量科研成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加大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启动专项资金的投入,鼓励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
落实各级学科建设平台经费,加强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科研创新团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及运行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引导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加大学科建设平台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建设经费的投入,改善科研条件。
加强科研项目经费配套、学术出版基金、科研成果奖励、青年项目以及各类专项课题的经费管理,结合办学特色,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科研项目,争取高层次的科研立项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加强女性教育与研究团队建设,重点支持10个以上有明确教育和研究方向、基础较好、学术产出前景较好的团队,打造女性教育与研究的高地,对每个研究团队根据建设需要给予经费支持。
修订和完善《山东女子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加强科研经费预算、报销、结题审计等日常管理工作。
附件:1.“十三五”科研目标汇总表
2.“十三五”学科建设目标汇总表
附件1
“十三五”科研目标汇总表
年度 项目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总数 |
国家级课题数 |
|
4 |
2 |
2 |
2 |
10 |
省部级课题数 |
25 |
30 |
30 |
30 |
35 |
150 |
科研经费人均数 (万元) |
1.27 |
1.4 |
1.5 |
1.69 |
1.86 |
7.77 |
科研经费总数 (万元) |
648 |
728 |
850 |
915 |
1020 |
4106 |
横向课题经费数 (万元) |
195 |
218 |
238 |
275 |
306 |
1232 |
论文人均检索数 |
0.072 |
0.086 |
0.103 |
0.124 |
0.149 |
0.534 |
论文检索总数 |
37 |
45 |
55 |
67 |
82 |
286 |
核心期刊人均数 |
0.324 |
0.389 |
0.467 |
0.56 |
0.672 |
2.4 |
核心期刊总数 |
165 |
200 |
250 |
300 |
370 |
1285 |
学术专著 |
6 |
6 |
6 |
6 |
6 |
30 |
性别研究 专著、译著 |
3 |
2 |
2 |
4 |
4 |
15 |
省级奖项 |
2 |
3 |
4 |
5 |
6 |
20 |
专利和软件 著作权 |
50 |
55 |
60 |
65 |
70 |
300 |
注:专任教师数按以下预算:2016年510人,2017年520人,2018年530人,2019年540人,2020年550人。
附件2
“十三五”学科建设目标汇总表
年度 类别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总数 |
省级重点学科 |
|
1 |
|
|
|
1 |
校级重点学科 |
|
|
3 |
|
|
3 |
强化校级重点学科 |
|
|
|
3-4 |
|
3-4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
|
3 |
|
|
3 |
强化校级重点实验室 |
|
|
|
2-3 |
|
2-3 |
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 |
|
2 |
|
1 |
|
1-3 |
厅局级人文社科基地 |
2 |
|
|
1 |
|
3 |
校级人文社科基地 |
|
|
3 |
|
|
3 |
校级工程技术中心 |
|
|
1-2 |
|
|
1-2 |
校级科研创新团队 |
|
|
5 |
|
|
5 |
女性研究团队 |
2 |
2 |
2 |
2 |
2 |
10 |
院部级科研团队 |
8 |
8 |
8 |
8 |
8 |
40 |
山东女子学院
国际交流与合作“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促进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暨“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一)优势和机遇
“十二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努力发挥其在促进学校发展、提升综合办学实力中的作用,为“十三五”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二五”期间,出台了《山东女子学院教职工出国(境)管理暂行办法》《山东女子学院因公临时出国(境)实施细则)》《山东女子学院学生赴国外合作院校短期交流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等国际交流与合作规章制度,规范了因公出国(境)和教职工因私出国(境)管理,为学生到国(境)外高校交流学习提供了政策保障。截至“十二五”末,学校已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外及港澳台合作院校27所,其中开展实质性合作项目的学校14所,累计派出近百名学生到国外合作院校学习,接受韩国韩信大学29名学生在我校进行为期3周的“汉语与中国文化研修班”学习;学校加入了世界女子教育联盟,参加联盟领导人会议2次,连续3年选派学生参加联盟学生会议,提高了我校在世界女子高校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校会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源稳定,多名教师获得澳方授课资质,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外事和国际交流工作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工作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国家重视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注重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交流,对外合作持续发力。中国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已成为促进高校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将编制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指标体系,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办学定位与特色与国外不同类别、层次的高校开展交流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高校办学水平。我校中长期发展战略暨“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思路,视国际化办学为节约发展成本、加快发展步伐的有效路径,必将开创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新局面。
(二)问题与挑战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国际化办学的意识还有待强化,师生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还不够高,教师国外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参与合作研究的比例较低,在校生到国外合作院校交流的数量偏少,接待国外师生交流的软件和硬件条件还比较薄弱,各院部缺少与国外高校深度合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合作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还未选准增长点,国际交流工作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制约了我校国际化发展,必深入研究分析并在“十三五”期间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要求,全面落实学校“十三五”规划“国际化办学深度推进工程”的任务要求,努力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三、“十三五”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一)总目标
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扩大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到国外高校学习交流的规模和数量,提高师生国际交流能力;推动专业与课程的国际合作,提升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层次和质量;积极推进女性研究国际合作,提升我校女性研究的影响力(见附件1)。
(二)具体目标任务
1.学生国际交流
扩大在校生国际交流的规模,派出200名以上的学生赴国(境)外合作院校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交流和学习。扩大国外高校短期交流生规模,每年接待国外合作院校交流生1-2批。
2.教师和管理干部国际交流
外籍教师数量和质量满足教学要求,逐步扩大外籍教师授课的专业范围和课程领域。增加教师出国培训、访学、学术交流的数量,到2020年全校30%左右的教师具有国际教育和国外高校访学经历。提高管理干部的国际化办学能力,有计划安排校级领导、行政部门管理干部和二级院部负责人到国外合作院校考察培训。
3.专业与课程国际合作
推动各专业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每个院部至少有1个本科专业与国外高校优势专业开展2+2、3+1等模式的联合培养项目,或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推动专业课程与国际接轨,每个本科专业(外语类专业除外)至少建设1-2门双语授课课程。主干学科和支撑学科的重点专业探索部分课程与主要发达国家互通互认,或由外籍教师授课、使用国外原版教材。
4.中外合作办学
提高现有中外合作项目的办学质量,稳定招生规模,加大师资培养培训,提高中方师资承担外方课程的能力。选择重点学科专业申报本科中外合作项目,争取新增中外合作项目1-2个。
5.学术与科研国际合作
鼓励学术带头人、研究团队和骨干教师主持和参与女性教育与研究国际项目,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女性教育与研究学术研讨会,鼓励教师在各种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扩大我校的学术影响。
四、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扩大和深化与国(境)外高校合作
积极拓展和深化与国(境)外高校的合作,加强沟通互信,争取实质性合作项目的开展。扩大与合作院校互派免学费优秀本科生的规模,为我校学生到合作院校自费交流、攻读学位提供学费减免待遇,为我校教师到合作院校访学、读博、研修争取优惠条件。聘请合作院校优秀师资到我校任教,邀请国外知名学者、专家和团队来我校进行短期讲学、培训,开展专题研讨会等。扩大与国外院校合作项目范围,增强院部对接国外优势学科专业、开展专业与课程合作的能力。
(二)制定和完善促进国际交流的规章制度
完善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出国(境)开展学术交流的制度,鼓励并规范出国访学、培训、参加国际会议等学术活动。强化外籍教师聘用合同管理,明确外籍教师校内教学活动任务要求,以更好地待遇和更完善的服务吸引和留住优秀外教。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各院部与国外高校开展专业和课程合作,支持专任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支持教师出国(境)参加国际比赛、文艺演出、艺术作品展览等活动。
(三)加强国际化办学的软硬件建设
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加强国际交流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管理,发挥好宣传窗口的作用。定期举办出国交流讲座,多种途径发布国外合作院校交流信息,提高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的意识。办好外语文化节、外语角、中外学生联欢活动等。
加强语言教育培训。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中增加小语种类课程,适应学生的出国交流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依托继续教育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开办有针对性的出国外语培训,为学生出国开展交流创造条件。
建设教学团队。成立“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团队,在全校培养一支能够承担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国文化教学和专业教学的优秀师资队伍。
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建设留学生和外国专家公寓,完善来校交流师生的生活、工作配套设施,为来访人员营造安全、方便、舒适的生活工作条件。
(四)加强国际交流管理队伍建设,理顺校内工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校国际化办学领导小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顶层设计,统筹领导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适应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管理和工作团队。各院部须安排分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负责人和从事国际交流事务的工作人员,具体抓好院部国际交流工作任务。
附件:2016-2020年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年度发展指标
附件
2016-2020年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年度发展指标
序号 |
指标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1 |
国(境)外合作院校数量 |
2 |
2 |
3 |
3 |
4 |
2 |
学生出国(境) 交流学习人数 |
20 |
30 |
40 |
50 |
60 |
外国语学院按在校生总数的3%左右派出,其他学院按在校生总数的1.5%左右派出。 |
3 |
国(境)外留学生 来校学习批次 |
1 |
1 |
2 |
2 |
2 |
4 |
长期外国文教专家数量 |
8 |
8 |
10 |
10 |
12 |
5 |
教师国外访学、进修 |
各院部专任教师总数的30% |
6 |
院部国际合作项目数量(含学分互认、联合培养) |
1 |
2 |
2 |
3 |
3 |
7 |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 |
0 |
0 |
0 |
0 |
1 |
山东女子学院校园建设“十三五”规划
为优化校园环境,提升环境育人水平,把学校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低耗智能、绿色发展的高等学府,根据《山东女子学院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校园建设情况
(一)取得的成绩
1.校园基本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校完成了7号学生公寓、幼儿园、4号教学楼、素质拓展基地、指挥部改造等2.07余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启动了8号学生公寓的建设,完成了校园整体规划的调整(见表1)。
表1 “十二五”基建完成情况
序号 |
项目 |
类别 |
建筑面积 |
1 |
7号学生公寓 |
新建 |
6278平方米 |
2 |
幼儿园 |
新建 |
2998平方米 |
3 |
博雅楼 |
新建 |
10456平方米 |
4 |
社法学院素质拓展基地 |
新建 |
380平方米 |
5 |
旅游学院实训中心 |
改建 |
1335平方米 |
合计 |
2.07万平方米 |
2.校园绿化工作
完成了校友林、镜心湖、休读区等景点建设提升工程,以及绿化灌溉系统建设工作,新增绿化面积约140亩、特色林区7片、休读点20处,贯通道路6条,更换行道树300余株,新建灌溉管道约1360米,绿化面积近550亩,绿化覆盖率达53%。校园内种植有70余种树木,60000余株,包括雪松、白皮松、法桐、垂柳、五角枫、大叶女贞、国槐等树种,有树龄近百年的杏树、梨树,以及距今千年、济南市登记在册的名木古槐。目前,长清校园初步形成了“一核、两轴、三片、四区”的绿化格局,即以好媛广场、镜心湖为主的一个核心绿化区域,沿南、西两个主入口的景观控制轴线区域,学生林、校友林、生态林形成的三个景点区域,以及教学区、文体活动区、办公行政区、生活休闲区四个功能区域。校园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秋有硕果的效果。
3.节约型校园建设
学校投资3000余万元(其中争取财政和住建厅资金892万元),完成了1-4号学生公寓节能改造、校园节能平台建设、镜心湖建设、中水回收利用及扩容改造、校园照明节能改造,以及集中供暖改造等工程,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见表2)。
表2 节能项目建设情况表
项目 |
投入资金 |
奖励资金 |
备注 |
1-4号公寓节能改造 |
800万 |
472万 |
|
中水回收利用工程 |
258万 |
250万 |
|
校园节能平台建设 |
300万 |
100万 |
|
供暖系统节能改造 |
|
70万 |
|
供暖系统改建 (天燃气改集中供暖) |
800万 |
|
每年可节约取暖费约60万 |
4.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建设各类塑像和景观6处,完成了安置校训石1块及两块校训石的立项考察,完成了80套座椅、2套健身器械的安装,以及两组廊架(好媛广场西南侧和巾帼广场西南区)、巾帼广场西南区域小舞台和外语角的建设立项及招标工作。
5.平安校园建设
完成了校园新监控中心的建设和监控器材数字化升级改造工作,目前校园监控点扩增至183个,数字化监控点40个。按照“五个治理”消防标准,对所有消防设施设备进行了修复,提高物防水平。对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等门窗全部进行消防窗改造,所有楼宇安全通道升级为电磁门禁系统。对食堂操作间与售饭区域之间作了防火隔离处理,对建筑内电路系统进行电线穿管安全处理,对学生公寓落水管道安装了“防爬刺”等新型物防设施,启用了电子巡更系统,完善了校园道路、公共区域的灯光照明。
6.校园网和数字化校园建设
校园有线网、无线网基本全覆盖,校园有线网三条出口带宽共达到1300M,校园无线网出口达到2000M。通过部署上网行为管理等管理设备和系统实现了对校园网的精细化实时管理。基本完成了中心机房环境、安全系统、电力保障、布线系统、消防系统等方面的建设。推行校园一卡通实现了餐饮、电控充值、图书借阅、校医院就医、网站查询等服务功能。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建设,信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建立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共享数据中心、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移动应用平台;部署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网站群管理系统、网上民主测评系统、综合校情展示系统等新业务系统,集成了原有的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7个原有系统。实现了各种应用系统之间跨越的单点登录和统一的身份认证功能,建立了面向全校师生的交互式网络教学应用平台,引入260门校外网络课程。
(二)存在问题
1.校园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教发[2004]2号),以及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教学科研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学生生活用房、食堂等人均建筑面积还存在差距;学校规划占地面积内尚有225亩未办理土地证,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2.校园绿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绿化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够,植物品种不够丰富、结构不够合理、特色不够明显;植物景观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服务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古槐、乡村记忆、明王陵等人文景点和有历史价值的景观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休读区偏少,休读点建设文化品位不够高,与周边绿化不够协调。龟山片区还没有得到改造及开发利用;绿色校园建设力度不够,未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良性循环的绿色生态环境;校园绿化、景观建设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办学特色等。
3.配套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公寓晾晒场地及设施尚不能满足需求;学生浴室容量偏小;垃圾中转站接收运送能力不足,中水尚未得以充分利用,生活区域内没有设置合理的垃圾回收设施;校园停车场地未能整体规划,现有停车场不能满足需求。
4.节约型校园建设需进一步推进。学校能源归口管理落实不彻底,节能产品应用和智能化管理投入不够,管理机制有待于创新,现有的能源结构不尽合理,节能意识、节能宣传尚需强化。
5.校园文化载体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体现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塑造不足,人文景观有待增加,生态文化展示有待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室外场所还不能有效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校园文化功能布局有待完善,文化育人功能有待加强。
6.安全基础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人防、技防和物防的协同配合能力有待强化,保卫工作中的技防、物防装备还存在一定缺口。
7.数字化校园建设条件有待提升。校园网中心机房、网络核心设备、网络结构等校园网基础设施需全面升级改造;网络信息安全建设需要全面加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网络运行安全体系构建亟待建设;校园一卡通面临更新换代,迎新、离校等业务应用信息化支持有待加强;数字化校园需进一步扩大应用和服务功能。
8、校园建设资金紧张。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不同程度制约了校园基本建设的步伐。
9.校园管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校园管理队伍人员缺口较大,特别是校园建设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足。
二、“十三五”校园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坚持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师生生活,按照学校全面构建“坤德女大”“行知女大”“优雅女大”“绿色女大”和“幸福女大”战略要求及“十三五”规划要求,为师生创造和谐平安、环境优美、低碳环保的智慧校园。
(二)基本思路
根据学校规划要求,坚持绿色办学理念,以构建平安校园为基本要求,以优化校园功能布局为突破,以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为导向,全面提升校园建设与管理水平,把学校建设成为安全和谐、智能低碳、秀丽雅致的绿色校园,提高环境育人能力,为实现“百年女大”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建设绿色校园应从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出发,尊重校园的自然风貌,因地制宜,使植物与自然山水、建筑与地形、人文与自然有机融合,使校园的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传承文脉。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地域文化,注重文化传承,实现学校的育人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倡导科技,低碳集约。校园建设应注重高新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和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打造低碳校园和智慧校园。
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校园建设应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既满足学校“十三五”期间办学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学校未来发展的需求;规划要有前瞻性,在校园用地、建筑功能布局等方面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四)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人文资源条件,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女性教育特色,融合绿化、美化、文化、亮化元素,体现坤德含弘、优雅和美的校园品味,营造能够满足广大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需要的舒适空间,创建智慧、节能、低碳、环保、生态并具有高雅品位、优雅格调的一流平安校园环境,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花园式学校。
到2020年,新增教学楼1栋,学生食堂1栋,学生公寓3栋,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校园用房、用地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教育部办学指标要求,校园绿化美化进一步改善,人文景观和景点彰显优雅和美的品位,营造和谐幸福、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文化氛围。
三、“十三五”期间校园基本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校区基础设施改善教学生活条件
新增基建项目。科学制定计划,充分论证项目,分期稳步推进教学实训中心、8-10号学生公寓、2号学生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见表3、附件1)。
表3基建项目计划表(60000㎡)
项目名称 |
建筑面积(㎡) |
资金预算(元) |
时间安排 |
8号学生公寓 |
16000 |
5100 |
2017年完成 |
9号学生公寓 |
7000 |
2000 |
2020年完成 |
10号学生公寓 |
7000 |
2000 |
2020年完成 |
教学实训中心 |
20000 |
7000 |
2018年完成 |
第二学生食堂 |
12000 |
6000 |
2019年完成 |
大学生活动中心 |
10000 |
5000 |
2020年开工 |
基础设施改造与完善。有计划做好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和浴室等建筑的改造和修缮工作;建设幼儿园龟山环路,使龟山片区和学校融为一体;对学校自来水管网进行重新论证并升级改造,解决部分建筑水压不足问题;继续完善公共照明设施建设,推进现有设备进行智能化、数字化及节能环保改造,实现能源统计计量信息化及节能降耗;做好幼儿园暖气和天然气配套工程;对学校配电室进行扩建并适度增容,确保新建项目的电力供应;新建1座垃圾中转站,解决垃圾收集容量不足问题;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玉函校区进行改造、开发,盘活现有资产,确保增值增效(见附件2)。
(二)加强校园绿化美化,提升校园人文内涵
重新论证学校绿化方案,有计划地进行提升改造,力争实现一路一景、一区一特色的绿化美化格局(见附件3)。
校园景观综合改造工程。一是对王府环路以内区域绿化进行完善提升,重点对图书馆周边进行改造;二是加强休读区(点)建设,如:增设亭子、廊架、建设外语读书角等;三是强化绿化、美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四是结合学校地势进行特色园区(林)建设,如:建设杏园、桃园、银杏园、朴树园等特色园林。
林木花草信息化建设计划。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建立校园植物信息库,包括植物档案、养护管理、知识普及等信息内容,提高校园植物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海绵校园建设计划。根据国家及行业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定,遵循生态优化的原则,在对校园绿地重新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海绵校园建设方案,推进校园的生态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节能教育与管理,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建设及运营的管理思路,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完善节能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统筹整合校内资源,努力降低办学成本,在教学、科研、实验、行政、公共服务、基建、后勤等各方面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以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为基础的各项管理制度,把节约节能指标列入校内各部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之中。
加强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加强对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能源管理,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利用现有节能平台,推进建筑能耗分项计量设施建设,着重做好水电暖管网改造、教学办公区域用电计量和分类管理等。着力推广节能产品使用,到2020年力争实现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同比下降15%左右。
新建项目节能技术的应用。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节能技术规范,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优化新建项目设计方案,大力推广利用新能源材料和技术,打造低碳节能建筑。
探索新的节能管理模式。有选择性的引进专业节能公司对学校能源实行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凭数据来说明其工作的优劣,把节能工作落实到实处,实现管理机制的突破。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建设一批能够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具有丰富文化内涵,造型别致、体现优雅价值导向的人文小品和雕塑;将学校的围墙、围栏、灯柱、人行地砖、通告栏、指示牌、室外音箱、邮筒、垃圾箱等都作为校园文化的物化组件,统一规划、精心设计,与周边园林、景点共同构成优雅和美的校园环境。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制作学校历史文化宣传片、宣传册,历史景点挂牌等,展示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加强校史整理、编写和研究,更新校史馆馆藏,弘扬爱校如家、与校共荣、艰苦创业、不断攀登的优良传统。发掘和整理古槐、龟山等人文景观的历史传说和人文内涵,展示其中内涵的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办公区域注重创设环境优良、积极向上、高效服务的文化氛围,体现办学以师生为本的理念;教学区域创设知行统一、教学相长的教学文化环境,激励师生遵循严谨的教风、求实的学风,体现追求真理、追求智慧的文化氛围;图书场馆注重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营造以书为友、以读为乐的文化氛围;学生生活区创建文化公寓、文明公寓,文明餐厅、营养餐厅,营造健康、温馨、高雅的生活氛围。
(五)深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
对校园网进行整体完善提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建成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并具有自身特色的智慧校园。
校园一卡通二期建设。申请中国银行追加投资,更新设备、完善设施,增强一卡通应用。主要包括一卡通数据中心、平台升级、卡务中心、现金充值中心、圈存管理系统、商务收费系统、图书馆智能翼闸、自助借还机、学生公寓闸机管理系统、电子服务平台等建设项目。
网络信息安全建设。积极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暨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组织体系,强化安全保密意识,结合实际注重实效,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推进校园网有线网和无线网的统一接入认证管理。其次构建校园网网络运行安全体系。第三,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
数字化校园建设。扩大新建业务系统,主要包括迎新系统,离校系统以及云盘系统;积极谋划智慧校园建设。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数据采集系统;建立建设校园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
校园网整体升级。进行校园网中心机房规划改造,建设电信级别的中心机房。校园网楼宇楼层网络设备更新换代。积极推进云平台建设,满足校园各种应用系统按需配置及建立校内虚拟云实验室的需要。努力推进校园网架构整体升级,加大校园网核心网络设备和主干链路升级改造力度,实现校园网络管理随需而动的网络资源分配(见附件4)。
(六)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规范校园管理,提高校园综合物防、技防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高人防队伍综合安全管理水平。完善校园安全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山东女子学院消防安全的奖惩办法》《山东女子学院治安防范管理规定》《山东女子学院安全教育管理办法》《山东女子学院校园安全奖惩办法》等制度,完善校园安全应急预案。建设校园突发事件指挥中心,整合校园监控平台。建设智能门禁管理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逐步实现监控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建立微型消防站,建立消防中心控制室,实现消防物联网。完善消防水网管道建设。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建立消防培训实训室,做好日常安全培训、演练。加强安保队伍建设,加强对安保干部配置和专业培训,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水平(见附件5)。
四、资金预算
校园建设规划新建项目预算资金34705万元人民币,其中基本建设30686万元,校园环境建设670万元,平安校园建设1040万元,校园网和数字化校园建设2309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
校园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提高校园建设规划的科学性,整体规划校园环境,强化文化特色,优化校园布局。校园建设任务实施归口管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落实目标责任。强化校园规划任务落实与监控,确保各项规划任务的顺利实施。
(二)健全制度,规范建设
修订完善校园建设管理制度,提升校园建设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水平。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以制度保廉洁、以民主促廉洁,建立起队伍安全防护网,保证校园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三)建设队伍,强化管理
采取引进、进修、培训、实践等多种措施加强队伍建设,结合专业化管理要求,提高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服务能力,造就一支讲政治、求廉洁、能战斗,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符合校园基本建设需要的管理队伍。创新管理模式,以提升管理水平为根本,以导入精细化管理为突破点,以注重齐抓共管为切入点,切实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四)创新机制,提供保障
通过专项资金、校企合作、项目申报、企业捐助、盘活现有资源等形式筹措建设资金,为校园规划建设提供资金保证。强化勤俭办学理念,开源节流,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附件:1.基建项目年度计划表(28000万)
2.基建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及维修(2686万)
3.绿化及校园文化建设等(670万)
4.校园网和数字化校园建设(2309万)
5.平安校园建设(1040万)
附件1
基建项目年度计划表(28000万)
项目名称 |
预算 |
完成时间 |
负责部门 |
备注 |
8号公寓 |
5100万 |
2017年 |
基建处 |
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
教学实训中心 |
7000万 |
2018年 |
基建处 |
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
2号学生食堂 |
6000万 |
2019年 |
基建处 |
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
9号公寓 |
2450万 |
2020年 |
基建处 |
建筑面积0.7万平方米 |
10号公寓 |
2450万 |
2020年 |
基建处 |
建筑面积0.7万平方米 |
大学生活动中心 |
5000万 |
2020年(开工) |
基建处 |
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
附件2
基建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及维修(2686万)
项目名称 |
预算 |
完成时间 |
部门 |
备注 |
校舍修缮 |
150万 |
2016年 |
基建处 |
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修缮及粉刷,食堂屋顶维修 |
道路管网建设 |
100万 |
2016年 |
基建处 |
龟山环路 |
垃圾中转站 |
180万 |
2016-2017年 |
后勤处 |
建1座及场地设施等 |
图书馆配电室 |
58万 |
2016年 |
后勤处 |
安全改造,地下改地上。 |
道路维修改造、停车场建设等 |
30万 |
2016年 |
后勤处 |
新建或修复损坏人行通道及建设普教楼东侧停车场 |
中水站提升 |
34万 |
2016年 |
后勤处 |
|
配电室扩建 |
60万 |
2017年 |
后勤处 |
服务8号公寓及教学实训中心 |
节能改造 |
340万 |
2017年 |
后勤处 |
进行供暖系统智能改造,对图书馆等九栋楼照明进行LED灯更换,对配电室设备进行谐波处理改造。 |
电力增容 |
720万 |
2018年 |
后勤处 |
|
中水利用 |
99万 |
2019年 |
后勤处 |
加大对中水的利用 |
暖气换热站扩容 |
60万 |
2017-2018年 |
后勤处 |
学校新的基建项目增加 |
食堂改造 |
130万 |
2016-2017年 |
后勤处 |
进行通风排放、二至三楼售饭台、食品安全检测、视播系统等进行改造或升级。 |
幼儿园 |
710万 |
2017年 |
后勤处、基建处 |
场地、装修、厨具设备、暖气、天然气工程建设等 |
浴室改造、建设 |
0 |
2016-2017年 |
后勤处 |
采用BOT模式进行 |
开水房能源改造 |
15万 |
2017年 |
后勤处 |
|
附件3
绿化及校园文化建设等(670万)
项目名称 |
预算 |
完成时间 |
负责部门 |
备注 |
核心区域及王府环路绿化带提升 |
240万 |
2016-2020年 |
后勤处、宣传部 |
主要指巾帼广场、王府环路 |
基建项目绿化配套 |
120万 |
2016--2020年 |
后勤处 |
完成时间与基建项目时间同年或次年 |
植物信息管理建设 |
15万 |
2017--2020年 |
后勤处 |
含植物档案等 |
特色园林、校园景点及文化建设 |
100万 |
2017-2020年 |
后勤处、宣传部 |
根据学校发展逐年推进(含休读点建设) |
幼儿园环境提升及安全建设 |
60万 |
2017年 |
后勤处 |
|
龟山安全防护 |
35万 |
2017年 |
后勤处 |
|
附件4
校园网和数字化校园建设(2309万)
项目名称 |
明细说明 |
完成时间 |
负责部门 |
预算 |
校园一卡通二期建设 |
|
2017-2018年 |
网络信息中心 |
450万 |
网络信息安全建设 |
网络安全设备 |
2017年 |
网络信息中心 |
204万 |
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 |
2017年 |
40万 |
校园网统一认证管理 |
2017-2018年 |
60万 |
小计 |
304万 |
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 |
新建业务系统 |
2017-2018年 |
网络信息中心 |
105万 |
智慧校园平台 |
2017-2018年 |
110万 |
大数据分析平台 |
2019-2020年 |
100万 |
云平台 |
2019-2020年 |
350万 |
小计 |
665万 |
校园网各楼宇楼层网络设备更新 |
2017-2018年 |
网络信息中心 |
90万 |
中心机房升级改造(包括装修、布线、制冷、新风系统等) |
2019-2020年 |
200万 |
校园网架构整体升级 |
2019-2020年 |
600万 |
小计 |
890万 |
合计 |
|
|
2309万 |
附件5
平安校园建设(1040万)
项目名称 |
预算 |
完成时间 |
负责部门 |
备注 |
微型消防站 |
15万 |
2017 |
保卫处 |
|
消防中心控制室 |
30万 |
2017-2018 |
基建处 保卫处 |
|
消防培训实训室 |
80万 |
2019-2020 |
保卫处 |
|
智能门禁管理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 |
120万 |
2018年 |
保卫处 |
|
监控全高清数字化升级改造工作 |
330万 |
2019年 |
保卫处 |
|
山东女子学院消防安全可视化管理平台 |
345万 |
2020年 |
保卫处 |
|
新增基建项目的安保设施配套 |
120万 |
2020 |
保卫处 |
|
“十三五”目标任务院部指标分配
项目 院部 |
教师现状 |
“十三五”发展目标值 |
专任教师 |
副高 以上 |
博士 |
博士化率% |
国际访学% |
双师型% |
高层次人才引进 |
师均核心论文(篇) |
师均科研经费(万元) |
学术著作(含女性研究) |
省级以上科研奖项 |
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
国际合作项目 |
省级以上教改项目与成果奖 |
国际交流学生(学生总数%) |
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论文、专利、创新创业项目 |
外国语学院 |
71 |
30 |
8 |
≥20 |
≥25 |
40 |
6 |
2.4 |
7.8 |
9 |
2 |
23 |
2 |
2 |
3 |
130 |
教育学院 |
43 |
16 |
9 |
≥35 |
≥25 |
50 |
5 |
2.4 |
7.5 |
4 |
2 |
12 |
1 |
2 |
1.5 |
150 |
音乐学院 |
24 |
9 |
1 |
≥10 |
≥15 |
50 |
4 |
2.3 |
7.4 |
2 |
1 |
7 |
1 |
1 |
1.5 |
46 |
艺术学院 |
49 |
15 |
1 |
≥10 |
≥15 |
50 |
4 |
2 |
6.9 |
3 |
2 |
11 |
1 |
1 |
1.5 |
247 |
文化传播学院 |
19 |
13 |
4 |
≥30 |
≥20 |
50 |
4 |
2.6 |
9.8 |
2 |
1 |
10 |
1 |
1 |
1.5 |
90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65 |
28 |
12 |
≥35 |
≥25 |
50 |
3 |
2.4 |
7.9 |
6 |
3 |
21 |
1 |
2 |
1.5 |
233 |
会计学院 |
52 |
12 |
3 |
≥10 |
≥20 |
35 |
3 |
2 |
6.4 |
4 |
3 |
9 |
1 |
2 |
1.5 |
279 |
旅游学院 |
36 |
13 |
9 |
≥35 |
≥25 |
50 |
3 |
2.3 |
7.5 |
4 |
2 |
10 |
1 |
2 |
1.5 |
104 |
社会与法学院 |
40 |
19 |
8 |
≥35 |
≥25 |
60 |
6 |
2.8 |
8.2 |
4 |
2 |
14 |
1 |
2 |
1.5 |
107 |
信息技术学院 |
43 |
20 |
4 |
≥30 |
≥25 |
50 |
8 |
2.5 |
8.2 |
4 |
2 |
15 |
1 |
2 |
1.5 |
274 |
基础部 |
48 |
24 |
11 |
≥35 |
≥15 |
50 |
4 |
2.6 |
8.7 |
4 |
2 |
18 |
|
2 |
|
|
学校总指标 |
490 |
199 |
70 |
≥30 |
≥25 |
50 |
50 |
2.4 |
7.7 |
46 |
≥20 |
150 |
11 |
19 |
2 |
1660 |
指标分配说明:科研任务量主要根据现有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比例,同时参考现博士人数和未来人才引进预测;女性教育与研究团队除参考现有专任教师数量外,还根据院部专业与课程适应女性教育与研究的特点适当增减;教改项目与教学成果除依据专任教师总数外还参考了在建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精品课程等项目;人均科研经费包括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
根据各学院16年上半年四年制本科在校生总数依次乘以4%,4.5%,5%,5.5%形成了各学院2017、2018、2019、2020年的指标要求。然后加上【2016年各学院学籍竞赛、论文专利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总数】,确定了2016-2020年五年间各学院的【学科竞赛、论文专利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标要求。
备注:院部调整后将根据师资情况和院部性质进行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