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

作者: 时间:2016-03-09

中国教育正呈现出一个显著的吊诡现象:一方面,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理作用下,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巧的时间一再提前,小学中学化,幼儿园小学化,勇往直“前”,恨不得提前到娘胎阶段,留给孩子们玩闹的时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大学对招进来的学生评价越来越低,不得不下大力气去补基础教育落下的“功课”,纠正基础教育的偏差。 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接力赛,前一棒的任务没有完成,后一棒就不得不先把前一棒的“旧账”还上,才能启动自己的赛程。但现实往往是“旧账未了,新账又来”。在前后两方面作用力的夹击下,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预期渐行渐远,由此导致了目前中国社会另一个显著的吊诡现象:一方面,企业和各类机构迫切需要能够开拓事业、承担责任的各类人才,但放眼望去,几无可用之人;另一方面,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急于落实工作单位,却发现很难找到愿意雇佣他们的机构。

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即使在当今教育最发达的美国,情况也不令人乐观。高等教育的成本直线上升,但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却并未随之提升。延续了数百年的“学历=能力”公式似乎受到现实社会越来越强有力的挑战,也迫使美国顶尖大学重新思考和定位本科教育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从现实来看,中国的本科教学正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无法适应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首先,学生越来越不提问题,不会提问题,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很少有提问题的欲望,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即使勉强提问,提出的也很难称其为问题。其次,学生正在丧失极为宝贵的思考能力。他们习惯于跨越过程,直奔结果。再其次,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上课、上网,却很少读书。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现在看来,问题可能主要出在考试招生制度的评价上。长期以来,由于大学招生的唯一依据是高考成绩,学生进入好大学的唯一路径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分数,迫使中学、家长和学生不得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大规模的重复性训练中,由此逐步形成了上述三方面的挑战:第一,学生不需要提出问题,只需要回答已知的答案。第二,学生不需要思考,只需要熟练和准确。在考试中拿到高分的唯一办法是提高对试题的熟练度、准确度和反射速度。思考过程被省略了。第三,学生不需要读书,只需要搜索和获取答案。在大规模重复性训练的模式下,读书和思考不仅没有必要,反而会带来副作用。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必须下决心改变大学招生录取的“指挥棒”。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谁也不能独善其身。教育机构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毕业就万事大吉。如果毕业生的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最终会影响教育机构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基础教育阶段要加强对学生思维和思考能力的训练。中学和大学只是教育的不同阶段,这意味着尽管在两个阶段里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所不同,但学习方法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因此,完全可以在中学阶段引入大学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现在的问题是,不是大学在影响中学,而是中学的应试训练模式由于惯性作用在侵蚀大学的教学。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借鉴美国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大学先修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等方式,提早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和有益的学习思维习惯。

最后,要通过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终身阅读习惯不仅为解决未来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还可以帮助人克服在人生发展历程中可能面对的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境。在最艰难的时刻,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那些前辈先贤的经典会带给人智慧、勇气和信仰。这样一种宝贵的习惯如果到大学再去培养,显然是太迟了,最好是在中学阶段,通过课程本身的学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阅读,勤于思考,这才是基础教育真正的价值。(秦春华 本文发表于《中国大学教学》,原题为《学生评价与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有删改)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紫薇路2200号 250300   玉函校区:山东省济南市济南玉函路45号 电话:0531-86526013  86526126
女院发展规划处 Copyright(C)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4645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1302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