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一、案例主题
德州学院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聚焦影响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和堵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优化治理结构和管理服务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构建高效运转的一体化校务服务体系,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为应用型大学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背景与起因
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7〕7号),在明确简政放权举措的同时,对完善高校内部治理和强化监管优化服务作出明确规定。2018年,山东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鲁教法发〔2018〕1号),对高校“放管服”改革提出指导意见。德州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要求,立足实际,积极推动“放管服”改革。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种种原因,综合改革整体比较滞后,“放管服”体系不健全,严重阻碍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面对学校发展中的痛点和堵点,全校上下统一思想、下定决心,以刀刃向内的精神,开展自我革命,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最大限度盘活一切资源。
三、做法与经过
学校从2018年开始推进“放管服”改革,明确“一个中心、一个导向、一个标准、一个目标”的改革思路。“一个中心”:以师生为中心,“一个导向”:问题导向,“一个标准”:科学有效,“一个目标”:激发活力,提高质量。在“四个一”的指引下,学校开展了系列工作,整体推进“放管服”改革。
(一)完善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订实施了党委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二级院(部)党总支会议议事规则》《二级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等制度,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加强章程建设,形成了以章程为核心,包含100多个内部管理文件的治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代会、学代会制度,构建民主治校体系。建立了学校理事会、基金会和校友会,组建了16个二级学院理事会,积极推动校城融合,与德州市政府和所有县市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逐步健全社会参与办学的机制。
(二)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激发办学活力
高校内部的“放管服”,从学校层面来讲,最关键的是“放”出活力、“管”得科学、“服”出效率;从院系层面来讲,通过接权产生动力,治理科学顺畅,提高办学质量。学校不断落实“放权、精简、集成、共享”的总要求,开列下放权力清单,调整明确职能部门和二级院部的权力边界,做到“应放尽放、放无可放”,将院系作为发展的动力源和发力点,改变学校发展的动力结构,激发办学活力。
1.扩大二级学院财务管理自主权。出台了《德州学院二级单位包干经费管理办法(暂行)》,在规定的范围内由各二级单位自主使用包干经费,充分调动各单位的办学积极性,从而激发办学活力。
2.扩大二级学院人事管理自主权。将教师考核、职称评聘、新入职教师培训等权利下放。各二级学院按照学校的分类考核标准,根据本单位各类型分布情况、教师工作业绩综合表现等自主制定分类办法,进行分类考核。组织中级和初级岗位评聘。组织新入职教师业务培训和高校教师资格认定面试工作等。
3.扩大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自主权。修订了《德州学院“十三五”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管理办法》《德州学院“十三五”重点学科(实验室、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德州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德州学院学术交流活动管理规定》等文件,新制定《德州学院科研工作折合教学工作量暂行办法》《德州学院关于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的有关规定》。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评审、科研经费审批、学术活动审批等权利下放到二级学院。
4.扩大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自主权。把教研项目管理、教学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计划任务落实等16项教学管理权利下放二级学院。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高效运转的一体化校务服务体系
1.列好“三张清单”,重构服务体系。一是列好“三张清单”,即“建议清单”“问题清单”“放权清单”,破除机制“堵点”,消除服务“盲点”。二是推动各部门业务协同、联办合办,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再造工作流程,编制服务办事指南。废改立有关制度69项,优化再造各类工作流程84项。三是调整、明确权力边界,做到“应放尽放、放无可放”。从职称评审、人事考核、科研管理等多个方面下放权力,扩大二级学院、教师个人更大自主权。截止目前,下放各种权利60项。
2.提升“一个平台”,打造“互联网+”服务。全面升级“互联网+”服务平台,不断拓展智慧校园网上办事大厅业务。构建了一个集协同办公、人事管理、教务系统、科研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16个子系统66项业务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师生通过“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现场办理”,实现了“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办事不求人”。自2018年7月网上办事大厅运行以来,师生使用达25000余次。
3.建好“两个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建立了一个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和一个创新创业中心——“七点创业谷”。建立了学生事务大厅,设置了12个服务窗口,提供70余项服务项目,中心全部启用“2号章”,切实为学生办理各项事务提供“一站式服务”。从2018年11月成立以来,共接待学生23116人次,办理业务23672项,一次性办结率为96.8%,服务满意度达到97.8%。建立了3000余平方米的七点创业谷,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目前入驻创业项目91个,其中注册公司47个,在孵试创业项目44项。
4.突出师生主体地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一是推行4个“面对面”,为师生解难题、办实事。近两年来,开展导师“面对面”、朋辈“面对面”、职能部门“面对面”、校领导“面对面”共计263场。其中,校领导“面对面”现场解决学生思想、心理、生活、就业等实际问题160余项,对于未能现场解决的50余项问题,学校均通过建立台账的形式督导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回应。二是优化师生生活环境,打造了4个共计2万平方米以上的“网红”餐厅,提升了智能高效的洗浴中心,新建了货品琳琅的大学生生活服务中心。三是提升师生休读空间,修建了50个休读点,可同时容纳1200余人。
四、成效与启示
(一)突出师生主体地位,生成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的不竭动力
践行“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师生共享”的理念,切实提高“放管服”改革的师生获得感,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使教职员工真正成为“放管服”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才能形成最大合力,生成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的不竭动力。学校每一步改革,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即投即走”的网上预约报销,还是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的“一站式”服务,还是就餐、学习、休闲等多功能一体化的“网红”餐厅,无不体现了师生的主体地位,无不得到了师生的高度认可。
(二)坚持问题导向,形成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风向标
学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校领导带队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找出师生反映强烈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精准聚焦,组织多次专题研讨,坚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学校建立了对接院系的工作机制,强化“统筹管理、分类指导、一院一策”的系统性、科学性。出台了工作方案,确定了110项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的工作举措,采取“项目制”方式促进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针对师生办事流程多、跑腿多的问题,学校废改立相关制度,优化办事流程,拓展网上办事大厅业务,建立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和七点创业谷,实现“数据多跑腿,师生少走路”,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门式服务”。
(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奠定“放管服”改革的有力基石
学校坚持放管结合,调整管理运行机制,做好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建立责任明确、任务清晰、程序规范的监管制度,确保下放后的权利落到实处、不出问题、发挥实效。把握好“管”在“放管服”改革中的枢纽作用,重构管理方式,把学校、二级学院、广大师生的责任和权利进行有效配置,共同推动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