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动态 2014年第2期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14-06-27

按语:当前,国内新建本科转型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界的重要议题,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型,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国家的主导性政策。如何认识这种改革?我校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对此,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室)进行了政策解读和相关思考,提出来供大家参考、讨论。我们也欢迎大家献计献策,发表自己的观点。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政策解读及相关建议

当前,国内新建本科转型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界的重要议题,如何认识这种改革?我校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对此,我们进行了政策解读和思考,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2年5月教育部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发展本科和本科层次以上职业教育。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即将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4年4月26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要在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财政投入等方面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倾斜。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总体目标是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以下目标:①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②试点高校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③服务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增强。④人才培养立交桥初步形成。

二、应用型本科的含义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泰斗潘懋元先生近年来一直倡导建设应用型特色型地方本科院校。他认为应用型本科具有三大共同特点:第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学科可培养专业研究生;第三,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研究。

应用型本科(应用技术大学),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类型。应用型本科不是高等职业学院。(网上流行的“地方本科转高职的说法不妥,地方本科仍然是地方本科。)应用型本科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学习者职业发展为核心,接受社会评价。其主要特征是: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技术理论、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体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科学研究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

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教育目的,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实际上是要解决培养什么类型人才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其人才培养应既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良好自学能力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它承担着为更高层次教育提供生源的任务。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他们的知识更新能力、专业提升能力甚至综合素质都相对弱一些。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技术和管理人才,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应用性教育,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要求知识的全面系统,而是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山东省本科转型的主要措施

山东省的基本精神是所有省属高校都要转型为应用型。山东省仍然延续近年来的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着力点,坚持“整体设计、分类管理、重点建设、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原则进行。通过工程的实施,引导山东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山东省教育厅与山东省财政厅正在拟发《关于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的实施意见》。其中设置的山东省应用型大学标准主要关注6大方面: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服务社会、教学条件、实验实训条件、学科专业建设。

实施的具体措施围绕四大项目模块: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工程,教研教改立项。自2014年起每年支持40个左右改革项目,着力提升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产生一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性院校和特色专业。

具体而言,山东省拟依托专业,实施五类项目。

1.人才培养模式类。各校要结合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身的办学历史、学科优势、行业背景及区域环境,研究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规格与定位。研究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注重形成自身优势与特色。

2.课程体系类。各校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分析其知识、能力、技能与综合素质结构,改变原有的以学科为本的课程设计观念,科学合理地设计新的课程体系。要深入经济社会一线进行调研,把课程体系设计与一线工作岗位要求紧密联系,让用人单位参与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真正将一线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充分反映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来。

3.教学方法改革类。各校要改变原有的理论与实践分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突出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推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块教学、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突出以问题为中心学习法、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的学习法等。

4.教学模式改革类。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试点,强化大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借鉴国内外高校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改革经验,促进科研与教学融合,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

5.示范专业类。遴选100个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山东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业标准与行业、职业标准衔接合理,“双师型”教师、专兼职教师结构合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特色鲜明,校内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充足、设备设施先进、使用效果好,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成果突出,已在专业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一定特色的专业作为省级示范专业进行建设,重点支持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新方向,契合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新材料、新能源、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各校要同步建设校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通过示范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学校整体专业建设。

2014年至2020年,“支持计划”按照分期立项、分类资助、持续支持的方式分两期实施。第一期为2014年集中力量支持24个实力强、特色优势突出的专业,重点支持春季高考计划单位。第二期为2016年,持续支持建设成效显著的专业,40个左右。

综上所述可见,山东省仍将以“支持计划”专项资金支持的方式推动高校转型,我校的任务也是争取尽可能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来推动学校的转型发展,为此,全校上下应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教育部关于高校转型的主要精神

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试点高校的主要任务包括:

1.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集群)覆盖率达到100%。

2.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在试点高校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成员中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不低于50%。扩大二级院系自主权,建立院系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院系根据产业链的发展方向、行业企业合作伙伴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聘用兼职教师和统筹院系经费管理的职权。

3.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切实改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集中学校资源建设好社会有需求、办学有基础的专业(集群),逐步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到2016年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占在校生总规模的比例不低于40%。

4.促进中高等教育有机衔接。试点高校来自中高职优秀毕业生的招生逐步达到15%以上,从一线劳动者中选拔的比例逐步达到5%以上。

5.加快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高校制定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经过统一测试招收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应届毕业生,或免试招收经认定的各类技术、技能大赛获奖学生,同时积极探索招收优秀在职技术技能人才和校企订单式联合培养形式。

6.创新高继续教育。面向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课程模块、学习方式、学分累积制度。在重点专业(集群)着重建设服务行业和主要企业的培训基地。继续教育在学人数(折合数)占在学总人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

7.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试点高校要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建构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实习实训环境。按照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生产化实训、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工程实践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中心。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

8.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高校要制定符合应用技术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全面推进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为不同来源的学生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支持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率要达到100%,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100%。

9.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高校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0.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逐步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将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等方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11.建立创业教育体系。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并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跟踪和指导。

12.发挥区域和行业技术中心作用。试点高校要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积累,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使学校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

以上是国家确立的示范性应用型本科的标准,是包括我校在内的地方本科的发展目标,我们应该按照这个目标义无反顾地努力。对照以上试点高校的任务,我们应该做出全面的努力。由于我校的学科以文科为主,转向应用型的难度大于其他兄弟高校,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我们的优势是有多年高职教育的经验和基础。目前看来,我校离教育部试点高校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我校可以在某些专业做出努力,力争成为山东省的试点机构。

五、我校转型发展的紧迫任务

我们认为,高校发展转型可以分为宏观的办学理念的转型和微观的办学策略的转型。宏观的转型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方面。在发展目标上,我校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效益之上,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各项办学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培育自身特色,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围绕社会需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微观的转型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条件建设、校地协同创新等方面。

1.学科专业结构。我们认为,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永远是包括我校在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形成自己特色的基本出发点。我校的女性学、学前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特别是语言类)等学科是我们的特色优势学科,我们要力争把它们打造成山东省的优势学科。国家改革的大势已定,我们要及时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及时增设市场急需的应用性专业,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我校某些专业建设弱、就业率低、应用性不强的专业应该考虑转型。是否新设一些市场急需的专业,需要充分考虑我们的学科、师资及各种办学条件,还要考虑这些专业的可持续性。理工科相对人文社会学科而言,当前的社会需求更大一些,但我们的各种基础条件不具备,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我们不具备优势,设置这种专业的投入大,回报的风险更大。事实上,国家改革的意图是引导地方本科院校立足地方,不再去追求“高、大、全”的办学路子,而是去立足自身优势,办出特色,服务地方需求。因此,我们的意见是渐进式发展,在转型发展中,保持冷静的头脑。只要突出特色,就能办出水平,就能赢得市场。任何改革都是在不变基础上的变革,改革不等于革命,改革不是推倒重来,改革必须是理性的

2.人才培养模式。国内主流的话语倡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封闭办学的模式可以休矣,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将成为主流。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并切实发挥其作用,使其成为学生形成应用能力的基地。我们应该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加强校企联合、合作办学,争取获得实质性的支持,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训练的基地和准就业机构。

3.课程结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需要充分反映社会需求,满足地方、行业对人才需求。应用型人才仍然需要人文基础,尤其职业素养是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须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我们又要防止过度强调人文教育,否则将会因循我校这几年的现状,而滞后于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时代潮流。因此,我们构建的课程体系,仍然要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同时更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课程模块的角度来看,人文素养模块的分量不应该降低,动手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大力加强。因此,学生的实践课程分量应该增加,而且也不应该仅仅限于见习实习环节,而应该分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之中。此外,创业课程应该成为各专业课程模块的重要内容。

4.教学模式。随着高校办学方向的转型,教学模式必须跟进。教学模式要由理论主导型向理论与能力并重型转变;教学内容要根据市场需要,反映本学科应用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要求;教学方法要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尤其应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上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种方案,形成完整的、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确实体现应用性特色。纯理论的讲授应该少而又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应该成为主流。此外,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指导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

5.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我们需要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尽快扩大持有双证教师的比例。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6.科学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性开发研究,较少关注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其主要目的是直接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科学研究必须围绕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展开,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

7.教学条件建设。由于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需要强大的硬件条件支撑。为此,我院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为了拓展校外资源,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我们还应该加强与企业和单位共建实训基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紫薇路2200号 250300   玉函校区:山东省济南市济南玉函路45号 电话:0531-86526013  86526126
女院发展规划处 Copyright(C)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4645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1302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