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女子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女子学院中长期发展战略暨“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作者:李娜 时间:2016-06-15

 

 

 

         鲁女院党字〔2016〕25号              

 

各党总支,各部门、各单位:

《山东女子学院中长期发展战略暨“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学校二届三次“双代会”、院长办公会审议,党委会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山东女子学院委员会

                            2016年6月15日

 


山东女子学院

中长期发展战略暨“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一甲子栉风沐雨,六十余载筚路蓝缕,学校抓住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奠定了建设“百年女大”的牢固基业。为了促进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女子大学的步伐,根据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适应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部署,在充分调研和总结国内外大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

建校以来,几代女院人弘扬“坤德含弘,至善尚美”的校训、“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治学,言传身教”的教风和“勤学慎思,求真敏行”的学风,以及“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求实创新、不断攀登”的女院精神,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实现了学校由成人院校向普通院校的转变,由小规模办学向较大规模办学的转变,由较单一学科专业办学向多学科专业办学的转变。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妇联和山东省妇联的大力支持下,校党委和行政带领全体女院人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完善普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运转有效的行政和教学科研体制机制,持续改善学校治理结构,校园基础设施和文化环境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拉开了建设“百年女大”美好愿景的序幕。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的理念,构建了以文科为主的多学科办学架构。学校紧抓学科专业建设不放松,不断增加学科专业数量,已发展本科专业26个,专科专业42个,覆盖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工学、理学等8大学科门类。新建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17门、培育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3名。学校现有省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4名,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普通教育规模已达到12051人,其中,本科生5969人,专科生6082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基本完成了本科阶段办学初期的学科专业建设任务。

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理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思想观念,科学编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调整学分结构,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不断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形成校内实习实训体系,建有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实训中心,以及学前教育、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实验实训中心10个;同声传译、三维立体导游、会计分岗、艺术设计模型制作等实验实训室116个。先后投入资金3800余万元,对多个实验实训室进行了升级改造,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669万。大力开拓与企业的教育合作,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方式,建有校外实践、实习、实践基地168个。学校与浪潮集团、山东新视觉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知行慧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信息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服务外包方向)和金融工程(互联网金融)三个专业定向班。实施了农村地区幼儿园发展支持计划等,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创立了全国第一个“连锁经营管理学院”。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开展“四自”教育、审美教育、爱心教育、勤俭教育等。注重发挥校训、校歌的教育感染作用,通过女生节、女性文化沙龙等活动以及“巾帼协会”等学生社团,陶冶学生的心性与德性;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艺术展演等活动,共获得265项全国级奖项、978项省级奖项。不断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积极争取优质生源,在全省和全国主要招生省份的招生质量稳步提高,总体报到率逐年提高;积极支持学生自主创业,设立学生创业孵化园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成效显著,优质就业率逐年提高,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强校理念,不断加强科研能力和竞争力。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注重发挥科研对学科专业建设、师资能力发展和社会贡献的重大促进作用。出台了《山东女子学院关于科研奖励的规定》等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实施了成果导向的科研奖励政策,提高了教师和科研人员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近年来,国家自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实现了重大突破,共承担科研项目达到715项,其中,省部级项目达到233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5年的科研经费是2011年的2.5倍;发表学术论文1388篇,其中,被SCI、CSSCI、EI、ISSHP、ISTP等收录319篇,全国中文核心358篇;获得各类科研奖励312项,其中,省部级奖项68项,厅局级244项。

学校始终坚持特色办学理念,女性学研究与教学特色逐步突显。学校历来重视妇女干部培养,关注妇女发展,研究女性社会问题,培育女性教育特色。成立了妇女研究所,组建了社会性别研究、女性人力资源研究、女性文学与传媒研究、女性权益与法律研究等四个研究团队;重视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举办“清照讲堂”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开设了“女性学”、“女性与理财”、“女性婚姻与家庭”、“茶艺”等一批彰显女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出版了《女性学》、《女性与法律》、《女性与理财》等女性教育教材;在《山东女子学院学报》开设“女性人力资源研究”、“女性教育研究”等女性研究专栏,打造女性特色的专业性学术理论刊物。学校女性研究与妇女教育在全省和全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十二五”全国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山东省“十二五”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地和山东高校妇女理论研究基地等。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社会理念,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学校重视社会责任,不断加强与各级妇联的合作,注重利用自身学科专业资源,发挥女性教育优势为社会服务。通过举办妇女干部培训班等方式,积极开展妇女干部培训工作;由省妇联和学校联合组建的山东女子创业大学揭牌,成为省妇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巾帼在行动”的六大行动之一。不断拓宽社会服务范围,获批山东省首批教师教育基地,承担全省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任务,组织开展山东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大赛;不断拓展教育范围,扩大服务受众人群,积极开展成人学历教育、自考助学、职业资格培训、考试鉴定等工作;加大科研服务力度,积极承接横向课题,以科研拓展社会服务、以科研促进社会服务、以科研引领社会服务。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兴校理念,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全校专任教师达到565人,其中教授53人,副教授152人,副高级以上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3%和42.1%;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6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9%,具有硕士学位438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9.4%。近五年,共引进各类教学科研人员251名。学校派出56人赴国内外大学访学,其中22人赴国外大学访学。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和教师岗位进修,出台了《山东女子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项目暂行规定》《关于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选拔管理的暂行规定》《山东女子学院教师岗位进修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初步建立了教师在职发展支持体系。不断加强学术带头人和教师团队建设,构筑高端人才队伍,一批专家学者入选山东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十大师德标兵、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学前教育教研室、市场营销教学团队、旅游管理教学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

学校始终坚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政关系和谐、团结一心、共谋发展;不断完善校内治理结构,坚持用制度管事、管人、管权,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重视《山东女子学院章程》的制定和落实工作,努力做到以章程规范和引领学校运行与发展;成立了学术委员会,不断探索、建立健全以教授为核心的学术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双代会”和学代会制度,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校务公开,拓宽信息反馈渠道和民主监督渠道,推进校园民主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积极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西班牙、日本、韩国、荷兰、爱沙尼亚等国高校建立了教育交流、合作关系,通过师生互派、学分互认和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不断扩展国际交流、合作范围和领域。目前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外及港澳台合作院校27所,其中开展实质性合作项目的学校达到14所,五年累计派出学生近百名到国外合作院校学习。加入世界女子教育联盟,加强与其他各国成员之间的交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两年一届的世界女子教育联盟学生大会,为学生走向国际舞台创造条件。不断加大外籍教师引进力度,“十二五”期间,引进外籍教师31位,在充实教师队伍数量的同时,提高了国际化办学能力。

学校始终坚持绿色校园理念,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办学条件和环境建设,着力打造绿色校园。努力扩大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校园总面积达到1100多亩;完成了7号学生公寓、幼儿园、4号教学楼、素质拓展基地、指挥部改造等2.07余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启动了8号学生公寓的建设;实施了一批校园环境建设工程,建成了好媛广场、镜心湖、校友林等校园景区;不断推进校园绿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出台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建设任务,为校园环境、文化的整体建设规划了蓝图。

在看到取得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发展尚处于创业阶段,基础弱、底子薄,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还很多。主要表现在:对未来发展目标的认识比较模糊;学科专业整体发展水平偏弱,本科教育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偏弱,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偏弱,学科专业带头人偏少,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少;内部治理结构尚欠完善,治理能力亟待加强;筹资渠道比较单一,办学资源严重不足。这些不足和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尽管如此,学校仍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更多高层次专业人才,而且要改善人才结构,培养更多女性高层次专业人才,包括女性创新创业人才,学校作为全国仅有的三所本科女子高校之一,在国家女性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山东省提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教育强省,为山东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山东省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及经济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和国际互联网的深度发展,都将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教育公平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度推进,将为更多女性获得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机会和条件,学校生源将得到更好的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以及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的实施,为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之,面向未来,在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学校担负着培养更多女性高层次高素质专业人才、促进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以及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重大使命。只要我们进一步大胆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就能攻坚克难,不辱使命,用更少的时间争取更大的发展,用更节约的方式实现更高效的成长,走出一条有学校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开创学校发展的崭新局面。

二、学校发展的战略框架

从现在开始到2052年,学校发展步入建设“百年女大”的征程。到建校一百周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际女性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国内同类院校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国际化的世界知名女子大学。建设“百年女大”,是全体女大人的宏大愿景,是学校发展的美好蓝图,是学校对未来发展的主动选择,是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要瞄准战略目标,遵循发展路线图,脚踏实地,争先进位,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建设与发展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实现学校发展的宏图大略。

(一)战略愿景

建设“百年女大”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我们要立足国情和校情,博采众长,创新思维,科学论证,严谨实施,全面构建“坤德”、“行知”、“优雅”、“绿色”和“幸福”的“百年女大”愿景。

1.坤德女大。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办学导向,坚守坤德含弘的校训精神,将时代要求融入女性品德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四自”教育;以仁爱包容为核心,构建女性德行修养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营造仁爱包容的校园文化及其社会影响与辐射机制,建成一所仁爱包容、以仁化成、铸爱励德的高等学府。

2.行知女大。学校坚持应用型办学导向,坚定不移地走应用型发展道路,着力打造鲜明的应用性特色,大力提升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建设结构合理的应用性学科专业办学体系,构建女性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不断完善应用性功能,建成一所行知并重、以行致知、务实求真的高等学府。

3.优雅女大。学校坚持优雅教育价值导向,始终履行追求美、传播美、创造美的社会责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志趣高雅、气质典雅、举止娴雅、言辞文雅的时代女性人才,塑造女大学生内外兼修、知性高雅的优秀品格;加强时代知识女性优秀素质构成与教育要求的研究,全面建成女性综合素质教育基础设施和工作机制,探索时代知识女性教育规律,积极引领先进性别文化,提升女性领导力和影响力,建成一所优雅高洁、至善尚美,以创造先进性别文化为己任的高等学府。

4.绿色女大。学校坚持可持续发展办学方针,全面推进开源节流、成本效益核算、环保低碳、简约智能办学;科学规划校园功能布局,不断完善校园绿化美化,提升校园环境建设品位,建设简洁优雅、和美秀丽的花园式校园环境;加强校园信息化、智能化、低碳化建设,建成一所环境优美、低耗智能、绿色发展的高等学府。

5.幸福女大。学校坚持社会责任与民心工程相统一,不断加强履行社会责任的实力,不断壮大民心工程,积极营造宽松自由、风清气正、爱岗敬业、笃学爱校、其乐融融的环境和氛围;不断改善师生员工的生活与工作条件,提高教职工待遇,完善师生员工福利体系,建成一所凝心聚力、和谐亲爱、敬道乐学的高等学府。

(二)战略目标

学校坚持建设“百年女大”的战略愿景不动摇,坚持特色发展不动摇,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不动摇,着力塑造“百年女大”的品格,大力充实办学实力,以建设山东特色名校、中国著名女子大学、国际知名女子大学为标杆,全面推进六大战略目标的实现。

1.建立结构合理的多学科专业办学体系

学校坚持多学科专业办学,构建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相互支持的学科专业办学体系。着力打造教育学与心理学、经济学与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学、文学和法学等六大学科专业群,不断开拓学科专业群发展新方向,充实学科专业群内涵与实力。每一个学科群建设数量适当的专业,建立并不断完善各专业办学设施条件。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经济学与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基础,构建主干学科专业群;以艺术学、文学和法学为基础,构建支撑学科专业群,不断加强主干学科专业群与支撑学科专业群的内在联系,拓展跨学科专业教育与科研的基础。

2.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坚持行知并重、以行致知的教育理念,全面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应用技术型办学转型,培养与时俱进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形成与各学科专业特点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敬业爱生、教学能力出众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校企、校地深度合作,形成以校内实训为基础、以校外实践为目的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持续推进教学、科院、社会服务相统一,以应用性研究促应用型教学,以社会服务强化应用型教学,建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争创“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3.建立女性教育与社会性别研究体系

学校坚持女性教育为立校之本,利用全校教育资源,合力打造知识女性教育特色,培养时代所需要的知识女性。利用各种研究平台和条件,不断加强女性教育和社会性别研究,以女性教育研究成果推动女性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以社会性别研究成果强化学生的先进性别文化观念,形成以研究促教育的工作机制;建立女性教育目标体系,除专业教育目标外,积极探索和建构女大学生品行发展、气质陶冶、社会责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发挥各学科专业的优势,组建女性教育团队,开发与各项具体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建立多学科联合培养、实力强大、优势突出、成效明显的女性教育工作体系;健全女性教育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以评价促教改,以激励促创新,保障女性教育目标的实现。

4.建立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学校坚持改革创新为发展的动力源泉,持续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积极建构与“百年女大”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完善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发挥作用的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的工作体系;不断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逐步将相关权力和责任下放给二级学院,增强二级学院自我发展能力,激活学校学术心脏;加强民主管理,扩大校院两级民主参与,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师生员工在治校与治学中的发言权;不断加强与各级政府、有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制度,健全社会参与治理机制,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参与治校、联合办学的作用。

5.建立国际化办学体系

学校坚持开放式、国际化办学,视国际化为节约发展成本、加快发展步伐的有效路径,积极探索建立全方位合作的办学体系。积极参与校际专业协同发展联盟、教学联盟,深化与其他院校的合作。适应全球化趋势要求,不断强化国际意识,拓宽国际视野,利用各种可能的条件和机遇,提高国际化的品质与效果,将国际化向纵深推进;加强教育、科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国际经验为参照,完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机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质量;加强与国外高校、尤其是国外名校的合作与交流,扩大教师访学、学生交流和学生联合培养,积极开发国际化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各种学术和教育平台,加强与国外知名女子高校的合作,积极参与世界女子高校联盟的工作,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开展国际学生教育,扩大国际学生招生人数,建立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提高全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素养。

6.建立绿色校园体系

学校坚持绿色办学理念,不断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建设绿色、雅致、低碳、智能的校园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挥女性审美优势,优化校园绿化、美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品位和建筑装饰格调;加强校园信息化和智能化设计与运行,提高教育教学资源和行政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校园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不断加大筹资力度,努力增加办学收入,加强预算核算,减少低效和无效支出,降低校园排放,建立增收、节支、低碳、环保的办学运行模式;绿色环保、优雅智能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自觉追求。

(三)战略步骤

建设“百年女大”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不断的健康发展。为了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学校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学校力争通过三个战略步骤的发展,到建校百年之际,跻身国际知名女子大学行列。

第一步,运筹期,即“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

运筹期的发展是学校全面推进“百年女大”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这一阶段主要有三大任务:

(1)布局,重点设计和展开学校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与布局,包括学科专业布局、办学规模厘定、人才培养定位、校园建设布局、办学特色确定等;

(2)建设,用五年时间完成基本办学条件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工作,调整或改造校园整体布局,增加教学用房,完善学生实验实训条件,营造优雅的育人环境。到2020年,达到合格本科高校建设的软硬件基本要求。

(3)发展,探索应用型办学与发展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能力,全面提升校企、校地深度合作的数量和质量,提升社会服务层次和水平;争取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在若干优势专业领域开展研究生教育,初步完成女性教育体系建设,优雅知识女性教育特色得到明显体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

第二步,奋进期,即“十四五”、“十五五”时期(2021-2030年)。

奋进期的任务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整体推进教学水平、研究能力以及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积极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妇女事业的蓬勃发展。努力探索和总结国内外女子院校的办学模式与治理经验,积极扩大与国外知名女子高校的深层次交流与合作,力争到2030年,建成在女性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在性别研究和妇女事业发展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的中国著名女子大学。

第三步,崛起期,即从“十六五”到本世纪中叶(2031-2052年)。

崛起期将进一步壮大办学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到本世纪中叶,建校百年之际,争取办学水平和办学声誉得到国际公认,主要办学指标和整体办学实力跻身国际知名女子大学行列。

三、“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与重大行动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全面推进“百年女大”建设的开局阶段,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全校教职员工务必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抓住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在实现“百年女大”美好愿景和战略目标的宏伟事业中建功立业。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深化综合改革,走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革要求,建立健全多学科专业办学体系,积极探索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建构优雅知识女性教育工作体系,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优雅知识女性教育两大办学特色;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提高干部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以改革创新驱动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绿色校园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奠定“百年女大”建设的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一所条件优良、环境优美、充满活力、优势和特色明显的女子本科院校,力争进入山东特色名校行列。

1.学科专业发展定位

围绕地方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应用型专业体系。到2020年,学科专业布局基本完成,整体办学实力显著提升,主干学科专业群和支撑学科专业群基本建成。年均新设本科专业23个左右,形成6大学科专业群,建成40个左右本科专业。5个以上专业达到省内领先水平,1个以上专业达到全国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在部分特色优势专业启动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

2.办学规模定位

坚持先抑后扬、增本降专的发展思路,到2020年,在校生规模增长到15000人左右,继续教育规模达到30000人次/年以上。2018年前保持本科办学规模保持小幅增长,2018年以后努力扩大本科教育规模,争取本科在校生规模达到900010000人,专科生规模降到5000人左右。

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到2020年,校内应用型课程占全部课程60%以上,每个专业有2个以上相对稳定的合作办学企事业单位,各学院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课题占全部科研课题的30%以上,每个专业每年有1-2项横向课题,全校来自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经费不低于科研总经费的30%。到2020年,各专业建立完备的校内专业实习实训实验室/基地,实验技术人员足额配备;每个专业有2个以上紧密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担负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任务。修订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支持师生创新创业。加强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建立和完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4.女性教育工作体系建设

到2020年,新开发女性教育课程不少于20门,女性教育研究团队达到10个以上,校内女性教育/实训基地达到5个以上,学校承担各类女性教育研究课题逐年增长,发表有关女性研究和女性教育研究的论文数显著增加,出版相关专著和教材数量明显高于前一个时期,承办或主办全国性女性教育学术研讨会不少于2次。

5.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提升

全面提升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推进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启动专业学位硕士点申报和建设工作,争取国家级课题5项左右,省部级课题300项以上,出版专著30部以上,妇女/性别研究译著15部左右,科研经费大幅提升。强化学报办刊特色,创出品牌,提高学报在妇女/性别研究和先进文化引领方面的影响力。在部分特色优势专业启动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

6.教师队伍建设

到2020年,教师队伍规模达到850人左右,其中,一线专任教师达到650人以上,争取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到40%。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占任课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

7.干部队伍领导能力建设

到2020年,全校职员编制控制在教职工总数的20%左右,专职干部队伍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达到80%以上,鼓励各部门和学院副职以上党政管理干部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培训、交流和挂职。

8.治理体系现代化

到2020年,校学术委员会及其各专门委员会制度建立并运行有效,作用明显;二级学院自主办学体系建立,学院办学的基础地位得到保障;理事会制度建立,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办学的机制得到建立,并发挥积极作用。

9.办学条件与校园文化建设

到2020年,学校基本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新增教学楼1栋,学生食堂1栋,学生公寓2栋,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等。生均宿舍面积达6.5平方米/生以上,全校实现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校园绿化美化进一步改善,人文景观和景区/点彰显优雅和美的品位。塑造特色鲜明、知性高雅的女院文化,营造和谐幸福、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文化氛围。

10.筹资渠道与筹资能力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校财务收入总额年均增长20%,到2020年,年收入总额达到4亿元以上。

(三)重大行动

“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开启新的发展征程,奠定迈向“百年女大”的坚实基础,学校将采取若干重大行动,在一些重大而关键的发展问题上谋求重点突破。

1.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工程

——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计划。以服务山东、辐射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实施“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计划”,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学校根据主干学科专业群和支撑学科专业群发展的总体设计,重点建设6大学科专业群。每一个学科专业群新开办3个及以上专业,其中经济学与管理学不少于9个,每一个学科专业群的重点研究领域/方向不少于3个。“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主干学科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教育学与心理学、经济学与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大学科专业群必须建立起优势或特色的发展领域/方向,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建立和保持优势地位。有选择地支持艺术学、文学和法学三大学科专业群的若干重点领域/方向的发展,重在培育特色领域/方向。

——优势学科专业建设计划。实施“优势学科专业建设计划”,按照突出重点、梯次发展的原则,建立三层次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含领域或方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实际,学校在主干学科专业群中遴选3-5个专业、在支撑学科专业群中遴选1-2个专业作为优势或特色培育学科专业,建立学科专业特区,采取政策倾斜、经费专项支持等手段进行重点培育,打造学校标杆学科专业,争取进入省级“本科优势特色专业”;每个学科专业特区建设支持经费不低于100万元。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要,选择1-2专业领域予以重点建设(重点建设领域或方向及主要特色见表1);各专业不论开办时间长短,均应确立重点发展领域/方向,加强建设;各学院对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方向的支持经费额度和方式由各学院自主确定。优势学科专业建设要重视借鉴和吸收国外知名女子高校的办学经验。

1:各二级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或方向及主要特色

学  院

重点学科专业领域

重点研究方向

主要特色

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教师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儿童教育

经管学院

非主流企业管理人才培养

非主流企业管理等,包括女性人力资源、品牌管理、女性与经济、健康经济、关怀经济、食品经济等

连锁经营管理人才

培养与研究

会计学院

会计与外语、会计与信息技术等

中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交叉优势

旅游学院

乡村旅游、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会展旅游

乡村旅游规划与研究、旅游与文化研究

“旅游+

信息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金融商务、智能媒体

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人机交互、虚拟现实

“互联网+

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服饰与化妆等

应用设计研究、艺术鉴赏研究

应用设计

文化传播学院

新媒体、文化创意与推广,互联网+文化产业

女性传播研究

互联网+文化创意推广

外语学院

商务外语、翻译

外语教学研究、国外社会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专门用途外语研究、女性研究译著

外语+

社会与法学院

妇女、儿童、老年发展与服务,社会性别教育,知识产权代理、诉讼与管理

女性教育与研究、妇女儿童社会工作研究、老年健康管理、妇女儿童权益与法律保护研究、知识产权法律与政策研究、家庭教育研究

妇女儿童老年发展与权益保护

基础部

特色体育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数学建模、女子体育

——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建设。根据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省产业重点发展需要,按照学科专业总体布局与建设要求,学校将根据各学科专业办学绩效、学科专业发展水平、毕业生就业状况、生源报考率等指标,每年公布学科专业发展报告;根据学科专业发展报告,开展学科专业发展预警评估和跟踪研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或停办发展状况欠佳的专业,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确保学科专业发展的竞争力。

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计划。坚持社会需求导向,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特色,综合考虑社会发展、学生个人发展和知识发展的需要,对接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修订或编制以能力为基础的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之前,完成现有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培养方案的修订或编制要基于市场调查的结果,要有相关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专业人员或管理专家参与,重视借鉴国外女子高校的教育经验,突出实践课程与教学,重视培育育人特色。各学院是培养方案修订或编制的责任单位。

——应用型优质课程建设计划。全面实施“应用型优质课程建设计划”,分校院两级分别建设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到2020年,学校优质课程资源达到50门以上。学校每年在6大学科专业群遴选4门以上课程,打造优质课程,平均每门课程每年资助不低于3万元,连续资助三年。各学院每年从自身学科专业中遴选23门课程,开展优质课程建设,资助金额、时限、方式等由各学院自主确定。优质课程建设应突出应用性。优质课程建设采取滚动支持的方式,明确年度建设任务,对年度审核不达标课程,终止资助。鼓励学院之间联合开展跨学科专业优质课程建设,鼓励利用网络或新媒体进行优质课程建设,鼓励优质课程建设采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方式进行。公共课和基础课优质课程建设参照优质专业课程建设办法执行。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计划。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计划”,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每个专业都要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应用型转向的指导,积极组织开展各层次的教师发展培训与研讨活动。抓人才培养要重细节、重过程,要根据大学生个性化培养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转变满堂灌、照本宣科、照屏宣科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培养会做事、能做事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建立学业导师制,各学院为每一位新入学大学生指定一位教师作为学业导师,导师主要负责大学生的专业定向、课程选修、疑难解答和学业发展指导等。推行小班化教学,丰富大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断推进个性化教育,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教辅人员队伍建设,尤其是实验技术人员团队建设,提高实习实践教学支持水平。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实验室/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实训条件要能够满足各专业办学的基本需要。强化校企深度合作,每一个专业都要有2个以上紧密合作办学的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教育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利,为学生岗位实习实践和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探索以学生实践体验为核心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优质教学激励机制建设。设立“教学质量专项奖励计划”。根据教学质量标准要求,出台教学质量专项奖励政策,评选年度优秀教师,对在应用型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教师职称评定与晋升上予以优先考虑。

3.女性教育与研究特色品牌建设工程

——优雅女大学生培养计划。在重视女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教育的同时,面向全校女生,实施“优雅女大学生培养计划”,促进女大学生专业与非专业素质的平衡发展,塑造时代知识女性新形象。把优雅女大学生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利用教育、艺术、文学、语言、经济和管理等学科优势资源,开发与女性品行发展、气质陶冶、形象设计、举止表现、形体训练、言语表达、文学艺术欣赏、家政理财、社交礼仪修养等方面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品行、气质与艺术课程组;形象、举止与形体课程组;言语、家政与社交课程组等三个课程组,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总课程学分数不低于6个,每个课程组修读学分数不低于2个,供学生选修。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工作,提升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课外活动阵地,积极组织开展与优雅女大学生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外活动,建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女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十佳优雅女大学生评选活动,营造符合女性审美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的校园环境。

——优雅教职工培养计划。根据学校教职工特点,在全校实施“优雅教职工培养计划”,加强教职工素质教育,塑造教职工的优雅形象,为女大学生树立表率。组织开展教职工系列专题培训,利用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为教职工组织教育心理、气质修养、形象设计、社交礼仪、行政与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与研讨活动,建立长效化的教职工培训研讨机制。发挥工会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化娱乐和竞赛活动,为教职工提高个性修养与内涵,加强素质锻炼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十佳优雅教职工评选活动,使优雅成为全体女院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女性教育与研究支持计划。实施“女性教育与研究支持计划”,全面提高女性教育与研究水平和质量。积极争取全国妇联、山东省妇联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加强与其他省市区妇联的合作,积极承担妇女干部在职培训与教育的任务,承担各级妇联委托研究项目,帮助各级妇联解决妇女工作中的教育与发展问题。设立女性教育与研究专项支持经费,主要用于女性教育项目研究和女性发展问题研究,孵化或培育女性教育与发展研究的优势,为争取各类纵横向研究开发项目/课题打基础。加强女性教育与研究团队建设,重点支持10个以上有明确教育和研究方向、基础较好、学术产出前景较好的团队,打造女性教育与研究的高地,对每个研究团队根据建设需要给予经费支持。

——女性教育与研究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妇女研究所建设,充实研究力量,尤其是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加强研究团队和研究能力建设,提高研究水平。进一步发挥“清照讲堂”的作用,将其打造成为学校女性教学和研究成果展示的基地。整合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十二五”全国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山东省“十二五”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地和山东高校妇女理论研究基地等平台,建立综合化的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研究中心,由校领导牵头,争取各级妇联和社会资源,加强女性研究与人力资源开发,着力打造有全国影响的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智库(协同创新中心)。开发并建立性别研究中心数据库,采集、整理女性研究领域的相关数据,建立面向全国的女性研究网络数据平台和服务体系。对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研究中心和性别研究中心数据库统一规划和建设,大力开发女性特色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功能,着力打造省级“开放式大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4.科研能力全面提升工程

——重点研究领域/方向突破计划。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全面提高科研水平,实施“重点研究领域/方向突破计划”,使整体学科发展水平进入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各院部根据自身优势和发展需要,选择23个重点研究领域/方向,集中优势力量,予以重点支持,以实现各学科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学校着力推进女性教育、社会性别、学前教育与儿童家庭教育三大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全校相关研究力量协同攻关,务求在女大学生教育研究、社会性别研究、学前教育研究、社会工作与社区管理研究等方面实现突破,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学校鼓励各院部加强与有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重点研究领域建立协同攻关机制,开展合作研究,实现互利共赢。

——科研支持计划。支持鼓励各类纵向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争取国家级课题立项和科研成果奖励的新突破,省部级以上课题继续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支持。高度重视横向科学研究,视横向科研为应用型办学特色的重要基础。组织开展横向科研工作研讨与培训,全面提升全校各科研单位和教师承担横向科研项目/课题的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社会沟通与联系,有重点地与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相互信赖的、紧密型的合作教育与科研关系,每一个学院都要与至少一个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发展紧密型的科研合作关系,为合作单位开展应用研究与服务工作。学校根据项目建设和学校发展需要,为横向科研项目提供优惠政策,以及资源、技术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科研团队建设计划。实施“科研团队建设计划”,培育学校科研的主体力量,提高教师团队研究能力和承接综合性较大研究项目/课题的能力。各院部根据学科特点和科研发展重点,至少组建3个研究团队,打造各院部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具体支持措施由各院部自主确定;学校在女性教育研究、社会性别研究、学前教育与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等重点研究领域,组建10个以上研究团队,提供有利条件和支持政策,建成科研工作的标杆和示范团队。科研团队建设要特别重视科研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采取特别措施,招聘或选聘科研水平高、团队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科研团队负责人,保障科研团队负责人有责有权、能干事。学校鼓励各院部在科研团队建设中与有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协同性的科研团队。

——科研平台建设计划。实施“科研平台建设计划”,改善科研条件,优化科研环境,全面提升学校科研能力。利用学校优势特色科研领域和基础,积极争取省部级科研实验室/基地/中心立项建设,提升科研实力和竞争力。对现有科研机构进行重组与优化,校级研究机构应与学校重点发展学科专业领域/方向相一致,各院部附设研究机构的研究领域/方向由各学院自主确定。加强科研平台管理,争取更多成果,积极引导成果转化,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争取13个科研平台进入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或特色新型智库。加强新的科研机构建设,对重点发展的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原则上都要建立相应的科研机构,校院/两级科研团队都要建立相应的科研机构,为科研工作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对现有和新设科研机构实行校院部分级管理,校级科研机构归口科研处管理,院部级科研机构统一归口院部管理。

——科研激励机制建设。完善科研奖励政策和制度,加大奖励力度,提高全体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科研工作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省部级及以上获准立项的科研项目/课题,区分性质和类别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支持和奖励,鼓励教师争取科研项目/课题。学校设立科研成果奖励专项基金,根据研究成果的水平、影响或效益,对完成人/作者予以奖励,对在科研中做出突出贡献者予以奖励,对做出重要研究成果的研究团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各院部在绩效考核与绩效津贴评定上,要将科研成果作为重要指标,发挥考核和津贴的导向作用。

6.国际化办学深度推进工程

——院部办学国际化行动计划。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全面实施“院部办学国际化行动计划,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化水平。各院部要加快办学国际化步伐,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或制订、应用型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师资引进与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常规运行、管理改革与创新等方面,主动借鉴和吸收国外高水平大学相关学科专业的办学经验,向国际高水平大学看齐。加强各院部领导班子国际化建设,提高各院部主动谋划国际化发展的能力。各院部领导班子中应逐步配备外语较好、有国外大学教育和访学经历的成员。

——国际合作教育深化计划。实施“国际合作教育深化计划”,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加强与韩国、美国、日本等国知名女子大学以及国外应用科技大学的教育合作关系,不断扩大互派优秀本科生的规模,积极推动联合招生培养,探索开办2+2、3+1等各种类型的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各院部新开发1项以上的国际合作项目。加大招收留学生的力度,提高开展留学生教育的能力,营造跨文化的国际教育环境,使大学生不出国门就能体验国际化的文化氛围,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

——师资发展国际化促进计划。实施“师资发展国际化促进计划”,强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要求,到2020年争取全校30%以上的教师具有国际教育和国外高校访学经历。加强对教师申请国家和省留学基金的指导,加大对教师申请各类留学基金的支持力度,鼓励中青年教师以国家公派、单位公派、自费等多种方式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交流。加强教师外语培训,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外语培训,支持教师参加留学外语培训,提高教师外语应用能力。学校设立师资发展国际化专项经费,根据学科专业布局和发展需要,分批次组织教师参加国外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项目,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切实提高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和双语教学水平。同等条件下有国外访学经历的评聘职称优先。

——女性教育与研究国际交流计划。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建设要求,实施“女性教育与研究国际交流计划”,扩大女性教育与研究国际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全面提高女性教育与研究的国际化水平。继续深化与国外知名女子大学和世界女子教育联盟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加强教育与研究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扩大学校女性教育与研究的国际视野,更新研究方法,增强女性教育与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探索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女性教育研究和妇女问题研究的有效路径,开拓国际科研合作的渠道。鼓励科研机构、研究团队和教师主持和参与女性教育与研究国际项目/课题,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女性教育与研究学术研讨会,鼓励教师在各种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扩大学术影响。

四、保障措施

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征程即将开启。全校教职员工务必振奋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投身学校改革与发展大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各项建设与发展任务,建设山东特色名校、中国著名女子大学、国际知名女子大学的战略目标,实现“百年女大”发展愿景而努力奋斗。

(一)发挥思想先导作用,用现代先进办学思想指引学校建设与发展

1.大胆解放思想,树立自主办学、自主发展观念。认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改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改变被动办学、被动发展的办学方式,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自主办学的思想观念,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学校发展的命运,瞄准“百年女大”发展愿景和战略目标,遵循三阶段发展路线图,自我设计、自主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动学校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2.进一步破除封闭办学思想,树立全面开放办学观念。继承行业部门办学优良传统,破除封闭办学思想,走全面开放办学道路,学校发展才能前景光明,空间无限。全校各行政部门、各院部要牢固树全面开放办学观念,不断开阔视野,主动出击,在开放办学中抢抓机遇,积极谋求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协同办学,广交朋友,不断拓展学校发挥作用的社会空间。

3.树立竞争观念,积极主动参与高等教育市场竞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全校干部教师务必强化竞争意识,抛弃一切胆怯心理和畏难情绪,迎难而上,敢于竞争,敢于争胜,争出一片新天地,争出发展新常态。发挥仁爱包容的文化优势,积极进取,以竞争抓机遇,以合作促发展,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逆势而进,成就“百年女大”发展伟业。

4.树立服务观念,提高服务社会的自觉性。牢固树立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造福桑梓,回馈社会。以济南和山东为基地,利用学校教育、科研和智力资源,面向有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广大民众,提供智力支持、技术保障和文化服务。关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着力建设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智库,全面提高女性教育与研究水平,努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女性研究与妇女儿童政策研究的重要基地。加强优雅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时代女性文化品牌,以进步女性文化引领社会女性文化方向。

5.树立国际与全球观念,走国际化发展之路。主动融入国际化和全球化大潮,不断强化国际与全球意识,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空间,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步伐。通过学术报告、集中研讨、参观考察、国外进修访学、校际合作与交流等多种途径,开阔干部、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宽学校办学思路,坚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的信心。

6.弘扬坤德含弘精神,塑造优雅文化品位。大力弘扬坤德含弘精神,内外兼修,以仁爱包容为本,全面塑造优雅文化品位,营造现代先进校园文化,内铸校魂,外化社会,引领时代进步方向。全面推进优雅文化建设,优化教育环境,激励师生员工以行致知、至善尚美的精神追求,铸就“百年女大”迷人的气质和品格。加强与社会的交流与融合,增强社会责任感,以优雅大学文化濡化社会,提升社会文化的优雅品位。

7.全面提升依法治校能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提升学校依法治理意识和水平,促进各单位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全面落实章程,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依法执教,构建法治校园环境。增强学生宪法意识、法治意识,引导学生依法维权。加强学生安全法治教育,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

(二)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建设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

1.增加教师数量,合理配备师资。加大专任教师引进力度,提高引进教师条件标准,除个别特殊专业外,新进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引进,尤其要注重对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人才的引进。根据教育部相关办学条件标准要求,以需求为导向,将生师比控制在18:1以下,确保教师配置合理、工作负担适当。

2.大力推进师资博士化,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力推行师资博士化,全面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水平,逐步实施 40岁以下专任教师晋升副高及以上职称须具有博士学位的规定。重视有海外教育经历、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的引进,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

3.加大学术带头人引进力度,提高学术生产力水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计划、有目标、积极主动地开展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工作,全校各行政门、各院部要把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要有计划有措施,狠抓落实。一个专业要有1名以上的专业带头人,一个学科要有3名以上的学术带头人,学科与专业带头人应达到省级以上先进水平。高度重视学术带头人团队引进,采取特殊举措,特事特办,确保学术带头人和团队引进办得快、办得好。实施严格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责任制,将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的责任落实到有关行政部门和各院部,切实抓紧抓好,务必抓出成效。

4.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培训,为全体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机会,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强教师岗前培训、校本培训、网络培训和专业实践锻炼,实现教师全员培训。开办教师沙龙和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进一步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计划”,做好传帮带工作。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尤其要加强他们的学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发挥他们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加强领导,配备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着力打造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

5.建设优良工作条件与环境,为教师从事学术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高度重视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教学行政用房分配向教师倾斜,建设教授(博士)工作室。加强和谐人际环境建设,关心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工作需要,主动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满意度,保证教师能够潜心教学和科研。

(三)建设一支富有开拓精神的干部队伍,大力提升治校理政能力

1.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选贤任能,建设一支能够开创新局面的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根据创建“百年女大”的战略要求,选贤任能,将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同志选拔出来,委以重任。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力度,确保干部选拔工作公开、透明。拓宽干部的选拔渠道,开展面向社会招聘干部的试点工作。对于素质和能力符合选人标准、又是学校急需的干部人才,要大胆引进并予以重用。加强各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和使用管理,建设合理的干部梯队结构,保证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干部轮岗、交流任职制度,提高干部的适应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建立健全干部校内轮岗、交流任职制度,原则上在学校同一岗位任职满两届的中层干部要轮岗任职,鼓励干部在行政部门与院部之间交流任职。创造条件,建立干部校外任职锻炼制度,选派年富力强的干部到有关政府部门借调任职或挂职,鼓励中层干部到省内外其他高校挂职锻炼,支持干部到有关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以增加他们的行政工作阅历,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加强干部培养培训,提高干部岗位任职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加强干部任职培训,对干部进行高等教育形势政策、大学教育思想、学术领导与管理、现代大学治理、战略与规划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干部的职业素养和行政能力。鼓励和支持干部通过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学位水平,干部在职攻读学位的支持办法比照教师执行。40岁以下提升副处及以上岗位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定期举行干部工作研讨或专题培训,解决干部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尤其要注重干部开拓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重视中青年干部骨干的培养工作,为中青年干部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4.建立绩效导向的干部考核制度,营造积极进取、干事创业的优良风气。完善干部目标责任制,建立与目标责任制相适应的绩效导向的干部考核制度。对于敢于创新、大胆开拓、工作业绩突出的干部,给予奖励和表彰,除颁发奖状和荣誉称号外,在职务津贴、业绩奖励上予以倾斜;对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完不成工作目标责任的干部,给予戒勉谈话或警告,视情况减扣职务津贴,直至降职任用或调离行政领导岗位,在全校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积极进取、干事创业的优良风气。

5.改善干部工作条件,关心干部工作生活,创建富有凝聚力、共谋发展的工作环境。加强行政办公条件建设,优化网上办公,不断改善干部工作条件。关心干部生活,针对各级各类干部多层次多方面需要,强化干部工作的适应性。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职工文化娱乐活动,营造优良的人际交流环境,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干部团结一心,共谋学校发展。

(四)全面推行综合改革,促进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

1.逐步建立健全校院部两级管理体制,推进院部自主办学。进一步明确各院部是学科专业的生长点,是办学的主体责任单位。进一步改善学校管理与院部自主办学的关系,建立职责明确、权力到位、互相支持、共谋发展的两级管理体制。逐步向各院部下放权力,激活学校的心脏。加强学校层面战略规划、组织协调、资源筹措、服务保障职能,为各院部自主办学营造宽松的环境。

2.进一步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激励教职员工全心投身学校改革发展大业。人事分配制度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全体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风向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谨慎决策、坚定实施、正面导向、效果明显。进一步改革用人制度,坚持用人标准,对德能兼优、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干部教师要大胆提拔使用,对工作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干部教师要给予重用,形成贤能优先、贡献优先的优良风气。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适时将各院部教职工奖励绩效工资的评定工作下放到各院部。不断提高教职工薪酬水平,改善教职工待遇。

3.进一步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健全学术治理体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有关政策文件精神,明确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职责权限,改革各类委员会组成方式,健全其工作机制,使学术委员会等机构能够以新的面貌示人,以新的工作方式发挥积极作用。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建立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相互协调的工作体系,减少冲突与矛盾,尤其是党委和行政要积极主动地为学术委员会有效运行、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要加强学术委员会以及各专门委员会建设,加强各院部分委员会建设,构建完善的学术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作用。

4.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保障师生员工参与治校的权利。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完善民主管理机制,扩大民主参与,全面发挥师生员工参与治校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做好大会提案的落实工作,充分保障教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的治校权利。加大工会工作力度,更好地发挥工会在参与治校、民生工作、教职工福利保障、教职工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大学生代表大会制度,重视大学生的呼声与诉求,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媒介的作用,增强学校办公与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障师生员工对学校办学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5.进一步完善社会参与治校机制,构建全面开放办学体系。进一步扩大开放办学,加强与社会的协同联合办学,健全社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加强与各级政府和各级妇联的有机联系,主动接受他们的领导和指导,建构多样化的政府和妇联支持办学机制。加强与社会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办学,建立有效体制机制,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资源筹措等多工作中来,有位有为,发展紧密型的战略合作办学伙伴关系。选择适当时机,建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邀请有关政府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理事会(董事会)工作,为学校战略发展出谋划策,对学校建设与发展发挥积极的保证监督作用。

6.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优化学校发展动力机制。不断深化管理改革,转变学校发展方式,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学校各行政部门和院部严格实施目标管理,行政部门和院部主要党政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对目标责任落实负总责。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发挥目标牵引作用,优化动力传导,确保领导干部有事做、能做事、做好事,保证学校实际工作目标与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不断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提高教职工待遇,完善后勤设施和工作体系,加强后勤管理,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建立健全以责任目标为基础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单位年度目标实现情况的考核评议,完善激励机制,奖优罚劣,树正气、创新风,提高学校发展效率。

(五)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优化资源结构,保证学校持续快速发展

1.加大运作力度,争取政府事业拨款收入和专项投入逐年增长。制定周密计划,加快调整本专科在校生结构,适时扩大办学规模,增加学费收入。适时扩大本科招生规模,不单是增加办学收入的需要,更是建设“百年女大”的战略要求,要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和全省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早谋划,制定预案,创造有利条件,确保扩招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强对各级政府财政专项的运作力度,争取更多专项投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2.加强自我造血功能,利用学校智力和环境资源条件,拓宽资源筹措渠道。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和相关办学条件,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增加办学收入,学校继续教育收入年均增长率应超过50%。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院部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发展继续教育,各院部继续教育收入用作发展基金的比例不得少于全部收入的50%。继续教育要高度重视办学质量,注重打造品牌项目,扩大社会影响。利用学校临街便利条件,在生活区周边临街地段开发建设商铺,出租商铺所获收入全部用作学校发展基金。

3.不断提高学术实力,提升科研项目/课题申报能力,保证各类科研项目/课题经费数年年增长。科研经费收入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不断加大科研项目/课题申报的竞争力,保持科研经费收入逐年递增。加强科研项目/课题申报服务,支持教师申报各级政府基金项目/课题,保持纵向项目/课题数、经费数不断增长、项目/课题级别不断提高。发挥学校优势和特色,大力加强与各级妇联、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争取横向委托项目/课题数、经费数不断增加。积极探索国际合作研究的途径,争取国际合作项目/课题,开拓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渠道。

4.切实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全面推进与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物质、生产、技术和智力资源,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科研基地,将办学从校园延伸到社会。根据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大融资力度,采取BOT、信托融资、委托贷款或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强与金融企业合作,筹集建设资金。深化学分制改革,积极参与山东高校学分制改革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大学城的教育资源优势,加强校际合作办学,实现优势教育资源共享利用。加强校友联络工作,发挥校友的重要作用,广开资源筹措渠道。

5.进一步加强财务预决算与审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传统,建立健全年度预算审查和决算审签制度,科学合理安排经费开支计划,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每一分钱都要产生办学效益。加强对各二级单位资金开支计划的指导与监管,杜绝小金库,禁止办学资金在体制外运行,在保护干部的同时,保证各二级单位资金的有效利用。探索办学成本核算与管理机制和办法,逐步建立超标准使用教学行政用房等公用办学设施条件的有偿使用办法,提高学校资产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强各类教学平台和教学实验室的统筹协调管理,完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避免重复配置和闲置浪费,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六)全面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1.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加快完成主要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根据“百年女大”建设战略需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多方筹措建设经费,加快完成教学、办公、科研、生活等主要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紧张的状况。新建基础设施规划要尽可能提高建设标准,满足长远办学的需要,设计、建造和装修要充分尊重坤德含弘、优雅和美的校园文化品位要求,彰显学校特色。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理和监督,严格验收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高校园智能化水平。要提高信息化认识水平,抓紧编制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计划,尽快启动落实。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网络设施,实现校园全部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及其他工作场所的光纤互连,实现校园有线网无线网全覆盖,保证师生员工随时随地连入校园网,为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创造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建设内容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流媒体资源,以及大量的学科专业信息资源,有效地发挥校园网服务教学、科研的功能;完善校园网上办公系统,完善学校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完善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虚拟化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智能化校园服务体系。提升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和智能化服务水平,根据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和重点学科专业发展领域\研究方向优化馆藏布局,形成具有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生均纸质图书保持在100册以上,生均年进纸质图书不少于4册。

3.进一步完善校园绿化美化,创建优美优雅的校园环境。秉承“绿色”理念,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育人水平。校园自然环境建设要尊重自然,依山就势;绿化美化要充分考虑四季气候特点,栽种有典型意义的树木植物;要考虑树木植物的人格化意义,栽种的树木花草要与坤德含弘、优雅和美的校园品味和格调相吻合。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工作方案》,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山东和校园及周边历史文化元素,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创建品位高雅、格调优雅的一流校园文化环境。进一步优化节能减排措施,建设低碳环保、环境友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4.进一步加强校园安防工作体系建设,创建平安放心校园。进一步强化校园安全意识,健全安防工作体系,开展有效的安全保卫,保障师生员工工作生活的正常秩序,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利用现代科技和网络系统,建设智能化的校园综合防控体系和安全保卫服务体系。加强安保人员培训,提高安保人员素质,建立以人为本、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安保机制。加强与所在地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避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制定完善的校园安全应急预案,做好日常安全演练工作。

(七)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学校发展的正确方向

1.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治校机制。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的重要精神,贯彻执行《山东女子学院章程》,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完善党政共同治校机制,提高领导班子办学治校的能力。

2.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和党性教育,全校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要讲政治,顾大局,以干事创业为荣,积极投身学校改革、发展与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党内生活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地在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和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改善党组织的精神面貌,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改变说教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让学生真学、爱学。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辅导员通过在职学习、进修等方式,提高学历学位水平,提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辅导员攻读学历学位的支持办法比照教师执行。

4.进一步加强学风校风建设,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水平上台阶。大力弘扬坤德含弘、至善尚美的校训精神,全面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营造崇学乐学的优良校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培养师生的人文品格和科学精神,引导师生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大学生管理、指导与服务,加强大学生学业指导,优化大学生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重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衔接与统一,造就积极上进、爱国爱校、仁爱包容、优雅和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强教风建设,建立全员育人的工作制度,营造崇学爱生、敬业奉献的优良风气。校风建设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从细节抓起,通过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5.进一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重要成果,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全面推进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监控力度。进一步改进作风,建立健全加强督查督办工作的常态化制度,持续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地生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让校园充满生机活力,形成全员聚焦谋发展、心无旁骛做贡献的优良精神风貌。

 

附件:2015-2020年山东女子学院发展目标核心指标控制标准

 


附件

2015-2020年山东女子学院发展目标核心指标控制标准

序号

控制指标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1

专业总数(本科)

25

30

33

35

38

40

2

生师比

21.3:1

21:1

21:1

20:1

19:1

18:1

3

博士化率(%

11.8

20

25

30

35

40

  4

学术带头人

3

10

20

30

40

50

5

科研团队

12

17

22

28

34

40

6

人均年研究经费数(万元)

1.16

1.38

1.66

1.99

2.39

2.87

7

人均年核心期刊论文数

0.2

0.4

0.55

0.7

0.85

1

8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万元)

0.45

0.65

0.7

0.75

0.8

0.85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米)

9.78

11

11

12

13

14

10

财务年收入总额(亿元)

1.9

2.2

2.5

3.0

3.7

4.5

指标测算说明:

1.本科专业总数。根据学校发展及社会需求,本科专业数需要进一步增加,年均增加2-3个专业,到2020年不少于40个。重点围绕六大学科专业群开设专业,拟论证朝鲜语、应用统计学、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审计学、数字出版、小学教育、媒体创意、新型新闻媒体、审计学、金融学、电子商务、资产评估、连锁经营管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文化创意、艺术教育、餐饮管理与服务、休闲服务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翻译等专业的可行性。

2.生师比。即实际在校生数与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值。计算公式为:生师比=实际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兼职教师*0.5。结合学校现状与教育部高等院校基本办学要求,计划到2018年生师比不高于18:12020年学校规模稳定之后,生师比保持18:1或以下。

3.博士化率。指取得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博士化率=(获得博士学位教师数/专任教师数)X100%。到2020年,博士化率争取达到40%

4.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按照学校学科门类和专业数量进行测算。至2020年,每个专业至少有1位专业带头人,每个学科至少有3位学科带头人。学校有8个学科门类,至2020年专业达到40个以上,因而学术带头人总数不少于50人。

5.科研团队。2020年,学校在女性教育研究和妇女问题研究两大重点研究领域,组建10个以上研究团队,各院部根据学科特点和科研发展重点,至少组建3个研究团队。学校现有“九院一部”,至2020年,全校的科研团队达到40个以上。

6.人均年研究经费数。要求人均年研究经费数增长20%20151.1620161.3820171.6620181.9920192.3920202.87。按照2020年专任教师750人计算,学校总科研经费总数达到2152万。

7.人均年核心期刊论文数。核心期刊论文包括被国际专业学术期刊、《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科学评论索引(ISR)等收录的论文,以及在CSSCI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的论文。计算公式如下:人均年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专任教师当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总数/当年专任教师总数。根据学校发展,要求到2020年人均年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超过1篇。

8.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实际在校生数。按照学校现状与发展趋势,到2020年,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应超过12750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0.85万元。

9.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实际在校生数。为了达到教育部高等院校基本办学要求14/人,到2018年需要增加教学行政用房65026平方米。为了建立优良的办学条件,到2020年,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14/人。

10.财务年收入总额。即每年度学校的财务总收入。结合学校近年的收入状况以及发展需要,2020年学校财务年收入总额应达到4.5亿元。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紫薇路2200号 250300   玉函校区:山东省济南市济南玉函路45号 电话:0531-86526013  86526126
女院发展规划处 Copyright(C)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4645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1302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