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下好改革“先手棋”,激活科研创新力

作者: 时间:2020-01-22

青岛理工大学主动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推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让人才引育、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青岛理工大学工程学ESI进入全球前1%;7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获得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引进“长江学者”团队等高层次人才,新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和科学院外籍院士;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成立山东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环境监测、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共同推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

一、技术孵化产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与青岛市市北区共同打造建筑科技众创园,将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孵化高科技型公司(团队)24个、平台企业4家,全部由高端人才、教授、副教授带队,年技术交易额近亿元。建筑科技众创园孵化的3家科技企业,成功服务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智能与洁净精密制造团队研发的“大数据驱动的工程机械加工产线工艺全流程智能感系统”,解决了相关理论与瓶颈技术,对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固废综合利用研究院搭建的一体化资源平台,系统化解决建筑垃圾、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与矿山填充、尾矿资源化利用等难题。

在众创园内的山东筑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鼠标轻轻一点,一座全数化、仿真可视化的城市智慧模型就从幻灯片上拔地而起。不仅能够清晰准确地显示每栋大楼高度宽度、面积体积、空间构造等信息,还能够让建筑物的日照条件、周边街道、人流车流等实现可视化管理。该团队围绕城市建筑数字化技术、城市建筑智能建造技术等领域,叠加BIM、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率先搭建了城市建筑云平台,建成城市BIM模型3520万平方米,数据价值超过2亿元,已在全国七个城市推广应用。

二、深化“放管服”跑出“加速度”

学校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了“严管”加“厚爱”刚柔并济的激励政策,实现“管”和“服”双轮驱动:修改制定科研经费、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形成“闭环式”管理新路径;出台科研业绩评价及奖励办法,建立起学校、院系和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的工作体系,打通政策执行“堵点”的同时,加强科学监管、优化服务、压实责任。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科研项目运行的效率、投入产出比和源头创新能力,激发和释放了教师的活力。

围绕发挥人才效应,学校实施科研提升计划,对优秀年轻教师实施“层阶式”“递进式”培养,为科研“好苗子”“搭台子”“压担子”,把教师从繁琐的管理体系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更有定力、潜心研究,促推“抱团发展”“集体成才”。刚刚过去的职称评审中,共7位青年教师直聘教授、42名直聘副教授,职称“指挥棒”的正向激励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在横向课题率先探索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该校把横向课题管理权限逐级下放,全力吸引科研经费回流。据该校科技处处长李长河介绍,今年学校横向科研合同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7%,大额、特大额横向科研项目立项数较去年同期增长49%、50%。

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为学校“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建设提供了“加速度”:建成41个国家、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支高水平创新团队,以交叉学科眼光布局,打造科研高地;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入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土木工程学科获批山东省首批“一流学科”。

学校先后获批山东省属优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自己在学校职称评审中,成功直聘教授;所在的学校量子物理实验室和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省部级科技计划及其他项目48项,发表SCI科研论文120余篇,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奖3项。初鹏程博士在致密星体与核天体物理、量子色动力学相图、引力波、核物质夸克物质对称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多次引用于物理学一区顶级期刊中,提出的夸克物质反磁催化理论被国际著名核物理学家在Physics Reports中定义为“一次启发性的探索”。

三、走出去到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作为山东首家新时代国企党建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2位博士、教授,受聘城发投资集团12个支部的“红色1+1”导师,主动下沉企业一线,上门开设接地气的“微党课”。这种理论与实践、党务与业务、高校与国企相结合的“循环递进、三层互补”创新模式,既为国企党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解决策略,帮助国企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让马院教师在生产一线、工程现场发现课题、获得素材,极大地丰富了科研与课堂教学内容。

聘请海外专家,参与指导氢燃料电池客车的前期开发和运行优化工作,牵头为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获批《高性能燃料电池系统及整车开发与产业化》重点课题。

赵铁军教授领衔的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创新团队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及海洋强国战略,立足青岛海洋名城,开展海洋长寿命混凝土材料与结构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16项。主编两部国家标准、国内首部地方耐久性规程,主编/参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30余部。研究成果在胶州湾海底隧道、青岛地铁、台山核电、青荣城际铁路等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协助建立绿色混凝土及制品示范生产线、地铁管片生产线。

四、重创新育人才,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校深化推动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将学科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引导教师以科研反哺教学,将智慧创造和家国情怀的科学梦想播撒进学生心中,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实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青岛理工大学科研育人成果累累,学生获国际顶尖设计大奖德国红点奖、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一等奖、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一等奖、十获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

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优秀发明家,李长河指导带领学生科技创新申请专利70余项,指导学生多次获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奖;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20余项。2019年9月,央视《我爱发明》栏目播出的《巧取核桃仁》,报道了李长河指导的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引起强烈反响。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紫薇路2200号 250300   玉函校区:山东省济南市济南玉函路45号 电话:0531-86526013  86526126
女院发展规划处 Copyright(C)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4645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1302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