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建立“1+N”评聘制度
推进分类评价 切实破除“五唯”
一、案例主题
中国海洋大学高度重视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注重分类施策、科学评价、质量导向、内涵发展,深入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制定了《中国海洋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实施办法》和教师系列、工程技术系列、实验技术系列、图书档案系列和出版编辑系列等系列评聘实施细则,形成了“1+N”的职称评聘制度体系,在人才分类评价和破除“五唯”方面进行了有益和富有成效的探索。
二、背景与起因
近年来,国家先后密集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人才评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包括加强师德考核力度、实行分类评价、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完善科研评价导向、实行代表作制、重视社会服务考核、加强评审监督等等。另一方面,学校原文件在实施中逐步反映出一些问题,政策文件规定不系统、不完整,分学科制定申报条件时类别划分不够细,评价条件引导激励缺乏针对性,定性与定量结合不够,指标偏软、偏低等,已不能适应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和需要,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学校于2018年及时启动了相关工作并逐步深入推进改革。
三、主要思路
学校高度重视国家有关要求,全面推进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按照分类施策、科学评价、质量导向、内涵发展的思路推进工作进程,既考虑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又考虑学校实际;既考虑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对队伍建设的要求,又考虑现有队伍水平;既考虑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又考虑现实可操作性;既考虑政策的连续性,又考虑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研究确定了“1+ N”的制度体系架构,各文件单独发文,并预留发展空间。
四、主要过程
学校坚持以人文本,广泛调研,逐步推进。首先调研了二十余所兄弟高校的做法,博采众长,结合学校实际起草相关文件。以各学科专家组为智囊团,以各职能部门为驱动力,先后经学术委员会、校长办公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逐级审议,审定后发布。于2018年10月出台了《中国海洋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实施办法》和教师系列、工程技术系列、实验技术系列、图书档案系列和出版编辑系列等五个评聘实施细则;于2019年7月出台了《关于“高水平教学研究论文”的认定说明》《关于“国际竞赛和全国大赛”的认定说明》《学校对申报教授“本科课程教学评估要求”的补充规定》《各单位关于参评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教学任务要求”的补充规定》等一系列教师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师系列评价体系;根据国家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最新要求,于2020年7月又出台了《中国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申报条件》;其他系列的评聘政策也将随着学校发展需要陆续推进。
五、主要举措
1.注重分类评价,科学设置指标
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针对不同系列、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制定了符合岗位特点的、侧重点不同的申报条件和评价指标。譬如教师系列,按照“理科”“工科”“人文”“社科”“体育艺术”和“教学业绩突出”等类别分别制定了教授、副教授等的申报条件。在指标设定上,对理科类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突出原创导向,将代表性论文、重要项目、获奖等作为评价标准;对工程技术类从事技术研发等应用型人才,突出应用导向,重点评价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以重要专利、制定行业标准、公共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等作为评价标准;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注重社会评价,将代表性论文、重要项目、获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建议等作为评价内容;对于偏重教学的教师,注重教学数量、教学效果、教学研究、教学成果的评价,将本科教学评估情况、通识课教学情况、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承担教学研究项目、出版规划教材、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作为评价标准,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对于体育艺术学科,增设了相应的业务条件,引导教师专心做好学生体育和美育教育。核心目标是激励和引导各系列人员立足本职做好工作,做出成绩。
2.注重综合评价,强调水平和实际贡献
对于申报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个人来讲,实施办法和各系列实施细则在规定申报条件时,除规定了师德师风、政治素质、学历学位、任职年限、人才培养等基本条件外,还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岗位,从综合要求、论文发表和教学科研获奖等学术成果、承担的纵向和横向等科研项目以及公共服务(含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公共事务管理等工作)等四个方面规定了业绩条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考察参评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业绩贡献。不将年龄、学历和出国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不将“帽子”作为申报条件,不简单以论文、项目作为单一指标,丰富和细化权重相当的条件选项。同时,针对不完全符合申报条件但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规定了破格申报条件,使各类人才均有晋升途径。
3.注重代表性成果评价,成果类型多样化
实行代表作制度,强调成果质量,在校外同行专家评审环节,申报人须选择不超过5项代表性成果提交外审专家进行水平评价,成果不仅限于论文、著作,还可以是教材、专利、国家标准、工程技术规范、实验管理规程等各类成果,校外同行评价情况作为学校评审时的重要参考。引导广大教师更加注重成果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
六、成效与启示
文件发布后,在全校教职工中引起广泛关注。从2019年起,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按照新文件执行,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效果良好。教职工普遍认为评聘程序更加规范、评价指标更加多元、与各系列各层次岗位职责的匹配度更高,大家均能根据所在学科和岗位选择到相应的条件选项来努力并申报参评。两年来,均有教师按照新增的“工科”“教学业绩突出”“思政课教师”“体育艺术”等学科条件申报并晋升,切实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项改革对于推进人才分类评价、进一步破除“五唯”是有益且富有成效的探索,有利于引导广大教职工立足本职出成绩、做贡献,造就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