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遵循服务经济社会和妇女进步与发展的办学宗旨,按照党代会确定的“一二三三一”发展思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适应普通本科教育要求,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战略,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女子大学奠定基础。
(二)办学定位
目标定位:培养具有“四自”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类型定位: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
层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适度发展普通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以管理学、教育学和文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方向定位: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为经济社会和妇女发展服务。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普高本科教育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标准,高等职业教育自成体系,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经过五年建设,将学校建设成为以管理学、教育学和文学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在引领先进性别文化、推动性别研究方面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女子大学。
1、人才培养目标
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0人以上。逐步扩大普通本科在校生比例,到2015年,普通本科在校生达到5000人以上。继续广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继续做好成人学历教育,建立和完善适应女性继续教育需要的教育培训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妇女干部培训、妇女职业技能特色培训和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等。
“十二五”期间,学校优势学科争取和有关高校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
2、学科和专业建设目标
巩固发展优势学科,重点发展特色学科,积极发展新兴学科。通过调整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在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等方面形成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群。建立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十二五”末,建有5个校级重点学科,争取建有省级重点学科。
到2015年,本科专业增加到25个以上,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办学的专业达到5个以上,争取建成1-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3、科学研究目标
加强科研规范化管理,推动科研上水平、上台阶。“十二五”期间,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零的突破,争取省、部级课题60项,纵向课题经费100万元左右,横向课题经费160万元以上。
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达到500篇,其中,被SCI、SSCI、A&HCI、EI、CSSCI、SCD、ISTP、ISSHP等检索,以及《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不低于100篇。争取省、部级成果奖达到30项。
以已有的社区建设与发展研究所、儿童心理与教育发展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为依托,争取再建立2-3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积极培育科研创新团队,培养10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争取建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按照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求,全面提高学报办刊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强化学报办刊特色,为今后学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的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的人才梯队。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及未来发展,到“十二五”末建成一支560人左右的专任教师队伍。
加大师资的培养力度,努力改善学缘结构,在优先引进在国内外、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之外,要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研修交流。“十二五”末,引进和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3-5名,遴选校级学科带头人20名、教学名师15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0名。每年选派20名左右教师赴国内外名校进修研究。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到“十二五”末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达到35%,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10%。
提高管理队伍、学生工作队伍、教辅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其与师资队伍的协调发展。
5、国际交流与合作目标
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提高合作深度和广度。积极推动并实施与海外合作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校际师生交流、短期访学、科研合作等工作的开展。积极与海外合作院校开展“海外升本”“海外升硕”“本硕连读”等联合培养项目,鼓励在校生到对口学校短期交流、修读学分、升本、升硕等。5年内,拓展新的合作院校8所,力争每个二级学院至少有1个海外合作项目。
6、教学条件建设目标
健全和完善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验教学体系。“十二五”期间,争取2-3个实验(训)室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科学整合实验资源,形成1-2个具备教学、实践、科研等功能的综合性实验中心;根据新上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要求,新建10-15个左右的专业实验(训)室,对已有的10-15个实验(训)室进行升级改造和功能提升;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发力度,鼓励研究性项目的开发,提高实验室使用率;建成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争取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合理配置和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发挥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资源等教育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和提高素质中的作用;完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加强网络课程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有效的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工作。优化图书结构,增加图书馆藏量,2015年馆藏总量达100万册;加强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化图书建设,形成我校有特色的数字信息资源,提升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
7、校园建设目标
加强校园基本建设。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条件,新增部分基础设施。做好老校区的规划和改造工作。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完善道路交通、供排水、供电、供暖及燃气系统等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校园绿化程度,整体、系统地规划建设校园人文景观,将校园建设成为花园式绿色生态校园。
8、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队伍的先锋带头作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形成具有女院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四、“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战略措施与保障
(一)实施三大战略,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1、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就是要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社会需要为依据,深化教学改革,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通过强化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措施,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既彰显女校特色又突出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科研院所、兄弟院校、行业企业联合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第三,重视教学基本建设,通过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建设具有女性教育特色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
第四,加强就业工作,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拓展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进一步提高就业技能,不断提高毕业生优质就业率。
2、实施科研强校战略,不断提高科研创新水平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术梯队建设为核心,以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为依托,着力构建、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科研创新体系。
第一,推进学科建设。整合我校学科资源,建立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培育高水平学科,形成优势学科群。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在人才引进、进修培训、国内外学术交流、科研立项、图书设备购置、职称评审等方面对学科建设给予倾斜和优惠政策。培养学科带头人,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加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点的研究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使之成为学术带头人成长的重要基地,并为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及申报硕士学位建设单位奠定基础。
第二,提高科研能力。加强科研规范化管理,搭建科研平台,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推动科研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争取高层次的科研立项和科研奖项。到2015年,争取国家级科研立项、科研奖项有所突破,论文、著作及各类科研奖项实现数量上的大幅增加和层次上的大幅提升,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扩大学校的科研影响力。
第三,培育科研创新团队。本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带动整体的原则培育一批校级科研创新团队,为建设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打下基础。
3、实施人才兴校战略,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高水平人才队伍是学校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稳定、引进、培养、使用并举,着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第一,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建立和完善“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保证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对人才的需求。坚持每年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一流高校(或科研院所)学习和进修,扩大学术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学历和非学历培训,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通过培养、引进和外聘等措施,加快新办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二,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合理控制各类人员的比例。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聘任制度,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的稳定工作,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盘活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源。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尊重教师学术个性,发挥教师特长,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树立爱护人才、珍惜人才、用人所长的良好风气,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
第三,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全面提高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核心,以“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为重点,着力营造崇尚学术、勤学求实、敬业创新的氛围,不断提高师德师风水平。
(二)强化四项措施,推动学校健康发展
1、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坚持走内涵发展的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大人才观,坚持以事业发展来凝聚人心,用改革来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把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实现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班子坚强、组织健全、制度完善、保障有力、作用明显的建设目标,以建立党组织建设的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科学合理调整和设置基层党组织,促进党建资源优化配置,创新工作机制与模式、创新工作形式与内容。完善党建工作评估体系,建立和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建设高水平女子大学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领导干部统筹全局、谋划发展、推进改革、建设和谐的能力。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推行干部任期制、轮岗交流制,实施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制,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与建设高水平女子大学相适应的干部队伍。
加强民主建设和廉政建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进校务公开。坚持和完善校领导联系院(部)、处级干部联系班级的制度。坚持实事求是,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廉政建设,抓好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健全党委监督保障系统。加强党的统战工作,发挥工会、教代会和共青团组织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校发展。
2、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牢牢把握党委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以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重点,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完善学习制度,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进一步完善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空间。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形成全面、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继续完善师德建设制度,创新师德培养机制,科学引导,规范管理,常抓不懈。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和机制,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地位;强化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课外科技、素质拓展、心理辅导和网络宣传的育人功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加强体制与制度的创新,为学校发展增强活力
创新办学体制。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女子大学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人才资源、教育资源、科学成果优势,加强与政府、组织的合作。明确学校以学科发展为龙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品牌,提高学校对社会贡献的水平,以强化社会服务职能促进学校教学与科研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以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构建多层次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课程改革,实施教学激励约束机制,推行科学合理的教学业绩评价奖惩机制。
创新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体制。以构建科研团队与学科群为突破口,优化学科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动态发展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学术评价体系、考核评估制度和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建立高效有序、运作协调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
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完善校、院(部)两级管理模式。建立完善决策、执行、评估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逐步扩大院(部)管理权限,建立责权利统一、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机制合理的新模式,激发办学活力;加强院(部)工作评估,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促进院(部)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开源节流,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不断强化后勤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强化职能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服务职能。
创新人事制度。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竞争、择优录用、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强化师资队伍管理,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用、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分类设岗、以岗定酬,体现绩效、优劳优酬,向教学一线倾斜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教职工待遇;制定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完善教学、科研、管理及后勤服务等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管理的机制。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推进精神文化建设。总结学校优良办学传统,进一步凝练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丰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思想内涵,以精神文化建设为载体增强学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推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不断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建设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
推进校园形象文化建设。按照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搞好学校整体文化形象设计。重视学校形象宣传与品牌形象的设计推广,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品位和层次,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学术文化建设。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规范学术行为,严防学术不端行为;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
推进和谐幸福女院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以平安保稳定,以和谐促发展;积极推进幸福女院建设,不断提升教职工的幸福指数。